從全院幾名醫生發展到擁有23名醫護人員,從屈指可數的病患到如今住院床位緊張……兩年時間,一家區級醫院完成了連年升級的蛻變。是什么樣的改革讓這家醫院短時間內發生如此變化?帶著疑問記者進行了探訪。
“強筋壯骨”轉型翻身
空蕩蕩的走廊,屈指可數的病患,陳舊落后的設備——院長馬學柱至今都記得,2020年8月,他赴任的情景。
如何破局,讓醫院“活”起來!馬學柱先后多次赴北京、石家莊“取經”,最后確定以開展體檢業務入手,逐步盤活醫院運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體檢需要更換設備,這筆資金從哪兒來?
馬學柱“雙管齊下”,一方面聯系設備廠家,以分期付款或合作經營模式,先期參照二級醫院標準,引進一批設備,結合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及衛健委醫療設備貼息貸款政策,積極申請貼息貸款購進先進醫療設備項目。
“最困難時,連職工工資的資金都不能保證。”正是頂著這樣的壓力,馬學柱帶領醫院領導班子大刀闊斧地開干。
不懈努力下,醫院陸續引進全新設備,體檢科投入動脈硬化檢測儀、精神壓力分析儀、超聲骨密度測定儀、人體成分分析儀;超聲科投入飛利浦彩色超聲診斷系統;內科投入糖尿病周圍神經檢測儀;放射科添置全新動態平板D R綜合完整設備;邁瑞規范化實驗室已全面建成并順利上線使用;去年底,使用貼息貸款購進飛利浦128層C T機和飛利浦1.5T核磁共振設備各一臺……
隨著醫療設備的大批引進更新,橋東區醫院的診療越來越精細化、檢查覆蓋面越來越廣,醫療技術水平大幅提高。
招賢納士苦練“內功”
人才是核心競爭力。馬院長上任后積極招賢納士,從三甲醫院、各級醫院引進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積極與政府溝通引入編制內臨床醫務人員,為醫院注入“新鮮血液”。
副院長、內科主任馬紅偉,從一家三甲醫院來到這里。他擅長糖尿病及相關并發癥的治療,一步步穩扎穩打,從零開始建設內分泌專科,帶動了內分泌人才隊伍建設。如今,他從內科主任升至副院長,在業務領域獨當一面。
中醫和小兒康復科主任馬如雨,新建中醫和小兒康復科,現在成為遠近知名的專家。過去只能去大醫院看中醫的患者、小兒康復患者,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解決問題,減輕了患者的家庭負擔;內二科主任張雅楠,現在醫院托管的方倉醫院負責醫療管理……
“招進來”外來人才,“走出去”培養人才。醫院加大力度輸送本院醫生到三級醫療機構進修學習,還將先進技術帶回了醫院。
同時,醫院完善人才選拔培養、績效激勵等機制,讓醫生感覺更有“奔頭”了。醫院現有職工100人,其中醫護人員23人,他們平時加強學習交流,參加病例討論、多學科會診等,不斷更新醫療理念,提升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便民惠民“全面升級”
“環境優良,設施完善,醫護人員態度親切,家門口就能看好病,既方便還給咱省錢!”在橋東區醫院就醫的轄區患者常這樣說。
群眾的認可來自醫院便民惠民措施的細致入微:醫院對專業科室、就診流程的設置進行了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對門診、藥房等窗口科室進行服務優化;為患者在院內提供一站式服務;組織醫生團隊下鄉義診;進一步提升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水平……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在方便群眾的同時,大大提升了醫院整體形象。
在馬院長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一本《河北省二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4年版)》,在“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與持續改進”這一章,“手術、中醫、康復、精神、檢驗”等關鍵詞被明顯的勾畫著。
“我們將強化醫院科學管理,圍繞群眾醫療需求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基層醫院的防病治病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能夠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潛心為轄區人民作生命的守護者,努力向二級醫院邁進。”馬學柱滿懷信心的表示。(記者 曹曉燕 通訊員 蔡雨聲)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