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找個地方喝口熱水、熱個飯都難,現在好了,驛站里啥都有,累了能歇腳,手機能充電,還能看看書、咨詢法律問題,感覺這里比家還暖!”在煥然一新的懷來縣職工服務中心戶外勞動者驛站,剛結束清晨修剪工作的園林綠化工人李金波捧著熱水,由衷贊嘆。這個2025年初全新投用的“升級版”職工服務中心,正以貼心服務贏得廣大一線勞動者的口碑。
如何提升不同群體職工的生活品質?怎樣讓職工真切感受工會溫度?帶著這些思考,懷來縣總工會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去年起持續加強服務陣地建設、優化服務水平。通過升級改造計劃,懷來縣總工會錨定職工需求,以“情系職工、真誠服務”為核心理念,對職工服務中心進行了功能重塑與空間優化。服務中心不再僅僅是傳統的辦事窗口,而是深度融合“幫扶、維權、服務”三項核心職能,打造了一個集辦事服務大廳、戶外勞動者驛站、職工法律服務中心、心靈驛站、多功能展廳于一體的“一站式”職工服務綜合體,可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為職工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務,服務觸角更深更廣,體驗更貼心更溫暖。
“一站式”大廳:服務集成,效率倍增
辦事服務大廳寬敞明亮,多個功能窗口依次排開,電子屏滾動展示服務流程與辦理須知,清晰直觀。這里打破部門壁壘,將困難職工幫扶、醫療互助報銷、法律援助申請、普惠福利申領、就業推薦、技能培訓報名等十余項服務“打包整合”,形成閉環服務鏈條。
“以前報個培訓得跑好幾個地方蓋章,現在在一個大廳里,填張表、交下材料,十幾分鐘就辦完了,太方便了!”前來辦理技能培訓報名的企業職工張師傅說。大廳還專設“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精準解決職工辦事中的“堵點”“難點”,真正實現“進一扇門、問一次清、辦所有事”,服務效率較以往提升60%以上。
“家”一般的驛站:溫暖補給,賦能提升
戶外勞動者驛站是李金波等一線勞動者的“歇腳點”,更是“加油站”。驛站內,飲水機、微波爐、休息座椅、手機充電樁等設施一應俱全,墻角的應急藥箱里,創可貼、暈車藥、防暑藥品等整齊擺放,隨時供職工取用。
除了滿足“喝水、熱飯、歇腳”等基礎需求,驛站的“進階服務”更顯用心:靠墻書架上,職業技能、法律知識、文學名著等書籍豐富,方便職工利用碎片時間“充電”;墻上宣傳欄定期更新企業招聘信息和政策解讀,不少快遞員、環衛工人在這里找到了更合適的崗位。
目前,懷來縣已建成覆蓋全縣的41家工會驛站,其中沙城鎮工會驛站獲評“全國最美驛站”,供電公司等3家驛站獲評“全省最美驛站”,成為服務戶外勞動者的閃亮名片。
法律服務中心:專業護航,維權無憂
職工法律服務中心為職工權益撐起堅實“保護傘”。通過優化維權機制、整合專業資源,中心實現法律援助“零門檻”。調解室內,一面“法律科普墻”格外醒目——288條與職工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條文分類列出,每條都附二維碼,職工掃碼即可查看詳細解讀和案例分析。“之前不知道工傷賠償怎么算,掃了墻上的碼,一目了然,心里就有底了。”剛咨詢完的企業職工王女士說。
中心采用“線上+線下”模式提供全流程服務:線上依托微信公眾號開設“法律微課堂”,定期解讀勞動爭議、社會保險等熱點問題;線下每周三上午,4名公益律師輪流坐班,提供面對面的法律咨詢、援助及勞動爭議調解,讓維權之路不再艱難。
心靈驛站:溫情守護,解壓舒心
暖黃燈光、柔軟沙發、舒緩音樂……心靈驛站的溫馨氛圍讓人瞬間放松。這里配備專業心理測評系統,職工可通過答題了解自身心理狀態;音樂放松椅通過聲波震動緩解壓力,沙盤游戲則為情緒釋放提供出口。
每周五上午,5名持證心理咨詢師準時“坐診”,針對職場壓力、親子關系、情緒管理等問題提供一對一疏導。“最近工作壓力大,跟咨詢師聊完,心里敞亮多了。”企業白領劉女士說。
驛站還放置健康體檢一體機,職工刷身份證就能免費檢測血壓、血糖、心電圖等,數據實時同步至手機,方便隨時查看。從“心”到“身”的雙重關懷,讓溫暖直抵人心。
多功能廳:精神殿堂,風采舞臺
多功能廳內,“懷來勞模風采展”吸引著職工駐足:老照片定格勞動模范的奮斗瞬間,短視頻講述他們的感人事跡。“看完這些故事,渾身都有勁兒了!”青年職工小李感慨道。
這個可容納200人的空間,是職工的“精神樂園”:既能舉辦政策宣講、技能培訓,又能開展書法展覽、文藝演出。從思想引領到技能提升,從文化娛樂到親子互動,多元化活動讓職工在忙碌之余收獲滿滿幸福感。
“升級服務中心,不是簡單翻新場地,而是對工會服務理念和模式的全面升級。”懷來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總工會主席王小順表示,“我們要讓這里成為職工想得起、找得到、信得過、靠得住的‘娘家’。未來,將持續傾聽職工心聲,以驛站為基點、心靈關懷為紐帶、法律維權為保障,推動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優不優’轉變,助力每一位懷來職工實現生活品質的‘幸福升級’,讓‘職工之家’的溫暖觸手可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