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環抱,碧水相依,懷來縣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正全力奏響康養產業發展的時代強音。
在懷來康養產業蓬勃興起的當下,人才已成為驅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從學歷人才到技能人才,從服務型人才到創新型人才,每一類人才都是懷來康養產業藍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筆。那么,懷來如何通過人才培養來驅動康養產業發展呢?
“學歷教育夯基礎、短期培訓補缺口、企業轉型強實踐、政策護航促發展”——懷來通過構建多維人才培養體系,讓人才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為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學歷筑基 培育康養專業“生力軍”
“能和大家一起挽救生命,這種幸福感無可替代。”5月14日,在懷來技師學院護理實訓室里,2022級護理專業學生杜佳曄回憶起去年的救人經歷,眼中滿是自豪。
2024年7月5日清晨,杜佳曄在上學途中發現一名中年男子暈倒,呼吸微弱。憑借課堂所學急救知識,他與熱心路人配合,持續進行心肺復蘇并及時呼叫120,成功將患者從生死線上拉回。“關鍵時刻敢沖上去,全靠老師教的專業技能給我底氣。”
杜佳曄的經歷,正是懷來技師學院康養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成效的生動縮影。為響應懷來縣康養產業發展需求,學院于2022年開設康養護理專業,系統構建起“理論+實訓+實踐”的教學體系。目前已建成老年護理、內科護理、急救護理等6個仿真實訓室,模擬真實康養場景,讓學生在實操中掌握專業技能。目前該專業在校生規模已達400人。
“2024年計劃招收3個班共150人,卻吸引了300多名學生報名,錄取比例2:1。”學院教學副校長盧清泉介紹,隨著懷來康養產業快速發展,康養護理專業成為報考熱門,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將其納入職業規劃。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院正積極對接省內開設康養護理專業的高校,在強化實訓教學的同時,暢通中職學生升學通道,幫助他們獲取更高學歷,掌握更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在懷來縣全力打造康養產業新高地的進程中,懷來技師學院通過學歷教育為康養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這些經過系統培養、對口升學的專業人才,希望未來能反哺家鄉,為縣域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成為推動懷來康養事業邁向新臺階的中堅力量。”懷來技師學院校長呂石磊滿懷期待地說。
短期賦能 打造技能提升“快車道”
與學歷教育的系統性培育不同,懷來技師學院開展的康養人才短期培訓展現出“立竿見影”的獨特優勢。2024年6月13日,隨著職業技能提升養老護理專業培訓開班,環官廳湖九個鄉鎮的康養技能人才培養按下“快進鍵”,僅3個月時間便交出亮眼答卷。
“面向18至60歲農村剩余勞動力,458人踴躍報名,最終開設10個班次,培訓310人。”學院培訓處主任劉世明展示的數據印證了培訓的火爆程度。采用“線上自學+線下集訓”的雙軌模式,100課時、6天半的緊湊課程,讓學員迅速掌握康養技能。最終172人順利考取全國聯網可查的養老護理員初級證書,持證率超半數,為就業市場輸送了一批“上崗即勝任”的專業力量。
“免費學技能,就業有出路,留在家里還能照顧老人!”談及參訓初衷,學員們道出共同心聲。結業學員憑借專業資質,快速被京津冀地區的養老院、醫療護理機構吸納,部分人薪資較培訓前實現翻倍增長。這種“家門口培訓、跨區域就業”的模式,不僅拓寬了農村勞動力的職業賽道,更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依托官廳湖生態資源優勢,懷來技師學院構建起“政校企”協同育人體系。通過整合政府資源、深化校企合作,將企業用人需求精準融入課程設計,形成“實踐教學+短期培訓”的聯培聯育模式。從理論知識到實操技能的系統訓練,讓學員快速熟悉康養行業崗位職責與服務標準,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今年還將持續擴大培訓規模,讓更多人通過技能培訓端穩‘新飯碗’。”劉世明透露,后續培訓將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定向輸送機制,為懷來康養產業發展打造源源不斷的“人才蓄水池”,推動縣域經濟與民生福祉實現雙贏。
企業轉型 激活人才培養“新引擎”
“這是五色毛巾,灰色擦廚房、棕色擦客廳、綠色擦臥室、紫色擦衛生間、藍色清潔公共區域,分區使用杜絕交叉感染。”5月14日,在懷來縣眾援服務的培訓教室里,負責人董靜手持工具包向記者展示專業保潔裝備。除五色毛巾外,工具包內還整齊擺放著消毒噴霧、防滑塑膠手套、玻璃涂水器等近10件標準化工具。
深耕家政服務領域20余年的眾援家政,目前承擔著政府補貼培訓與市場化培訓雙重任務。公司立足市場需求,創新構建“培訓+就業”閉環體系,建立起一支以50歲左右家政服務員為主的家政隊伍。憑借規范化管理制度,“眾援家政人”成功獲評市級勞務品牌,成為懷來家政服務行業標桿。
隨著懷來縣全力布局康養產業,像眾援家政這樣的企業正主動向康養人才培養轉型。面對日益增長的居家養老需求,眾援家政全面升級培訓體系。除傳統家政技能外,新增心肺復蘇、外傷急救、助餐助浴等康養專業課程,同步更新智能護理設備操作教學。
“縣里大力發展康養產業,我們緊跟步伐重點培育養老護理員、病患陪護等專業人才。”董靜介紹,公司與鴻翔·健康城等機構開展訂單式培訓,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定制課程,實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上崗”的精準輸送。
依托懷來毗鄰北京的區位優勢,懷來縣人社部門搭建的對接平臺,與北京市延慶區、昌平區建立常態化供需合作機制,以此為平臺,眾援家政積極打通京懷就業通道,已有多名學員赴京從事康養服務工作。“北京市場的外溢需求為我們帶來機遇,學員轉變就業觀念后,職業發展空間也顯著拓寬了。”董靜說。
作為懷來縣政協委員,董靜對康養產業的未來發展有著更深層次的思考:“康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打破行業壁壘,實現資源的深度整合與協同。”她建議,未來可通過搭建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互聯互通的康養服務綜合平臺,構建“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的康養服務網絡,讓每一位康養人才都能在適配的崗位上發揮最大價值。
直面挑戰 共繪人才發展“新藍圖”
人才與產業的深度交融,是懷來縣突破發展瓶頸、驅動康養產業升級、激活縣域經濟活力的核心密碼。隨著鴻翔·健康城、天保京北健康城等重點項目拔地而起,懷來正加速成為承接北京養老需求的“后花園”。
數據勾勒出懷來康養產業的發展輪廓:全縣6萬余名老年人口催生龐大服務需求,3000多名從業人員支撐起產業骨架;以懷來技師學院為引領的8家培訓機構,2024年吸引2200余人報名參訓,1280人成功持證,就業率達60%。
蓬勃發展的產業背后,護理師、護理員等專業人才缺口不斷擴大,一場關于人才供給的“攻堅戰”已然打響。
“年輕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年長從業者技能跟不上,供需錯位嚴重。”懷來縣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建來一語道破關鍵。他表示,本地學歷教育尚處起步階段,中職人才難以滿足企業對高職資質護理人員的迫切需求;現有從業人員平均年齡超50歲,服務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亟待提升;即便坐擁毗鄰北京的區位優勢,赴京就業人員仍需直面通勤、住宿等現實難題。
面對困局,懷來縣打出“組合拳”破題突圍。通過精心培育“京西北康養師”勞務品牌,93%的勞務人員接受系統化培訓,一支專業化服務隊伍正成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醫療健康方面,把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落戶懷來契機,不間斷組織護師、護士、勞務康養護理人員到北大人民醫院進修學習,接受線上線下專業規范培訓;建成17個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38個村級養老互助服務點,打造覆蓋全域的康養服務網絡,為康養人才提供廣闊的實踐舞臺與穩定的就業載體;政府層面,深化與北京人社部門及企業的合作,搭建平臺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同步推進京津冀康養實訓基地建設,將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
從人才培育到政策護航,懷來正以全方位布局,書寫康養產業與人才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這場以人才為筆、政策為墨的產業變革,正為懷來繪就一幅產才共榮的壯美畫卷,讓懷來向著“京西北康養第一縣”的目標大步邁進。(記者 亢春寧 通訊員 高成 楊磊 閆海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