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河北華電昌黎50萬千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已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

10月14日,運輸船將光伏網架運送到吊裝位置。

10月14日,吊裝船在吊裝光伏網架。

10月14日,作業船上的工人將光伏網架焊接在鋼樁上。

10月14日,打樁船將一根鋼樁打入海底。

10月14日,工人通過定位系統調整鋼樁位置。

10月14日,王久龍(左一)和同事們時刻關注吊裝進程。
10月14日,晨光穿透薄霧,秦皇島市昌黎縣灤河口附近海域一片忙碌景象。打樁船、吊裝船、運輸船等30多艘船在海面穿梭,船身切開碧波的軌跡與100多組已安裝的光伏網架構成壯闊圖景。這里是河北華電昌黎50萬千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我省首個海上光伏項目的藍圖在渤海徐徐展開。
“運樁船已完成靠泊,準備打樁。”9時30分,項目現場調度王樹松的指令通過對講機發出。不遠處,一艘打樁船的巨型吊臂正將約15噸重的鋼樁緩緩吊起,陽光在樁身上流動,映出甲板上工人緊繃的側臉。液壓沖擊錘轟鳴著將近30米長的鋼樁釘入海底,每一次夯擊都讓打樁船船身輕微震顫,濺起朵朵浪花。
“看那‘海上桌子’,樁間距精準度全靠它。”項目技術主管車增杰指向海中的一個黃色鋼架,四角的圓環在浪濤中若隱若現。這是項目團隊研發的吸力筒式穩樁平臺,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四根鋼管樁穿過圓環。車增杰指尖劃過平臺上的北斗定位終端,屏幕上顯示著四根鋼管樁的坐標,“只要把第一根定位準確,就能連打四根樁”。
正午的陽光為光伏板鍍上金邊時,吊裝作業進入關鍵窗口期。68米長、38.4米寬的光伏網架在“1主+4次”吊裝設備牽引下升空,面積相當于6個標準籃球場的網架掠過海面,陰影在波峰浪谷間快速移動。“右邊保持不動,左前抬高一些,左邊再向前移。”施工指揮人員王久龍不斷通過對講機發出指令,吊塔司機根據指令轉動控制桿,四根次吊裝索鏈精準調整角度,將網架穩穩對接在4個不足0.2平方米的樁頂接口。
“吊裝光伏單元就像在渤海上‘種太陽’,這個項目需要在渤海‘種’下1000多個光伏網架,目前已完成約八分之一。”車增杰說,該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量可達7.7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23.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9.5萬噸、二氧化硫2587噸、氮氧化物2670噸、煙塵3125噸。
文/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
圖/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