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現場,專家主題演講。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袁立朋 攝
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袁立朋
10月28日,2025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在廊坊市舉辦,這場以“鏈動京津冀 智造新未來”為主題的區域產業盛會,是京津冀三地聯合打造的又一個招商推介與產業融合平臺。
來自京津冀的政府官員、行業專家和知名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商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新路徑。
在此之前,該活動已在北京、天津兩地成功舉辦兩屆,累計促成近百項產業合作項目落地,吸引超千家鏈主及配套企業參與對接。今年,這場活動移師廊坊,將為京津冀產業鏈深度協同注入更強勁的動能。

與會人員觀看現場展出的小型機器人。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袁立朋 攝
打破壁壘:疏通協同發展路徑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已走過十年歷程。2025年,這一戰略邁入新十年開篇,三地產業協同也由“相加”走向“相融”。
生產在河北,監管屬北京,技術服務來自天津,這是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在承接京津產業疏解過程中構建起來的發展生態。
10月12日,該園區的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車間內,用于生產復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原料藥源源不斷走下生產線。
“復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是我國較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效復方降壓藥之一,它見證了我們公司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過程。”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總經理助理何陽說,原料藥生產工廠布局到滄州后,讓企業有了充足的產能發展空間,而監管模式的創新,讓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協同發展紅利。
但是,緊跟而來的新問題也困擾著像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一樣的企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現行的《統計單位劃分及具體處理辦法》,全國普遍遵循“法人單位在地原則”進行統計,這導致落戶在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內的23家北京企業分公司的經營數據,不能實現“在地納統”,而是計入北京市統計范圍。
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從不同領域享受當地優惠政策會受到影響。
無形的壁壘,會在改革中出現,也只能在改革中打破。
在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與京津冀聯合辦統計專題組進行了多次橫向協調后,今年5月,入駐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北京分公司企業實現了轄區內入統。在此基礎上,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門和統計部門進一步協同配合,建立了京津冀鏈群統計監測體系和京津冀重點產業鏈統計資料共享機制。
“建立京津冀鏈群統計監測體系和重點產業鏈統計資料共享機制,是區域產業協同的底層基礎設施工程,其意義已超出統計本身。”河北省工信廳對外經濟合作處處長劉光宇認為,這項探索,未來將有助于京津冀在全國率先積累跨區域產業鏈治理的寶貴經驗。
作為2025年京津冀產業協同專題工作組的輪值組長單位,河北省工信廳攜手京津工信部門,以“一盤棋”思想,鞏固產業協同推進體系,截至今年5月,又推進形成了促進京津整體遷移的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確認便利化政策,建立了京津冀產業鏈卡點聯合攻關工作機制和京津冀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生態體系。

與會人員在梅卡曼德(雄安)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臺前,了解配備了高精度工業3D相機的機器人。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袁立朋 攝
協同攻關:破解產業卡點、堵點
在京津冀產業協同專題工作組2024年工作會議上,從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這6條區域重點產業鏈中,梳理出大量卡點、堵點,成為三地聯合攻關的方向。
機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是河北牽頭負責的兩條區域重點產業鏈。針對機器人產業的卡點,京津冀建立了跨區域鏈長制,組建17家產業鏈創新聯合體,推動芯片、人形機器人等共性技術的突破。
唐山百川智能機器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進行智能決策系統的開發,系統開發成功后,已應用于唐山鋼鐵集團的無人化車間,使生產效率提升30%。類似的協同攻關正在三地陸續鋪開。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長、技術創新難度大,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多部門連續出臺政策,圍繞汽車芯片、線控底盤等22個卡點,組織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智聯技術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與重點企業就科研轉化等進行對接合作。
協同攻關與創新帶來顯著成果,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慧底盤等方面完成全產業鏈布局,于2024年入選胡潤研究院全球獨角獸榜。該公司在混動與動力電池領域,持續推進產品升級和技術研發,滿足用戶需求,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在協同創新打通產業卡點的同時,河北各地也著眼產業堵點,在招商上實現突破。
京津冀三地推行“龍頭企業+產業基金+項目”招商機制,圍繞“六鏈五群”精準發力。寧德時代電芯工廠、鴻蒙氫能離網制氫等70余個重大項目落地河北,帶動新能源、集成電路等產業聚鏈成勢。以智能網聯汽車為例,河北布局8000畝科技生態港,構建“一小時配套圈”,小米汽車的生產,直接拉動天津120家、河北220家零部件企業融入京津供應鏈。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共打通6條區域重點產業鏈中的37個堵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也首次突破2萬家。三地企業通過協同攻關破解了瓶頸,使產業鏈的“毛細血管”更加暢通。

與會人員與展出的機器人握手。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袁立朋 攝
共建生態:從協同創新到體系融合
京津冀產業協同正在從單一項目合作、產業鏈配套,向共建創新生態、共育產業集群的深層模式演進。
10月15日,在位于唐山市開平區的河鋼集團唐鋼公司高強汽車板有限公司車間內,一卷卷亮銀色的鍍鋁鋼板從生產線上陸續下線。
這種鍍鋁鋼板,是在低碳鋼基板上熱浸鍍一層鋁或鋁硅合金的新型產品,其耐熱、耐蝕性能是普通鍍鋅鋼板的3至6倍,在新能源汽車上有廣泛應用。
“我們與京津冀地區的汽車制造企業合作,共同研發高端汽車用鋼,實現了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河鋼集團唐鋼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深度協同不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今年1至7月,該公司鍍鋁鋼板產品銷量達16.8萬噸,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
同樣位于唐山的河北鷹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吸引本地人才參與視覺識別與機器人技術開發。“我們在唐山以智能制造為基礎,天津團隊專注軟件算法,北京中心根據市場需求定向研發。”河北鷹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付亞杰說,這種“分布式研發+集中制造”的模式,是唐山企業與京津產業協同的另一種典型路徑。
“京津冀產業協同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變化。”劉光宇指出,三地從初期的項目轉移,到產業鏈配套,再到如今的創新生態共建,正在從“你是你、我是我”走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生態融合,為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基礎。
打破舊壁壘,建立新機制。“十五五”啟幕在即,“六鏈五群”卡點堵點疏通,京津冀產業協同加速駛入快車道,一條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產業大動脈”正在華北平原澎湃成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