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赤城縣堅持把水土流失生態治理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工程為核心抓手,同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生態治理成果轉化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動能。全域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28.5平方公里,項目區生態環境整體改善顯著,鄉村面貌煥發新顏。今年,石灰窯小流域治理還實現本市首例生態價值市場化交易。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協同治理新機制。赤城縣委、縣政府堅決扛起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保障首都“兩區”核心功能的政治責任,把小流域治理作為筑牢區域生態屏障的關鍵工程,精心謀劃部署。錨定“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目標,科學編制《赤城縣水土保持規劃(2021—2030年)》,推動全縣水保工作從“保護和發展并重”,加快向“保護就是發展”邁進。同時,針對部門職能分散、治理合力不足問題,建立水務、林草、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常態化聯席會商與聯合執法機制,通過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行動同步,有效整合行政資源,確保水保治理工作“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創新治理模式,打造綜合治理新樣板。赤城縣創新采用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治理模式,打破傳統“零敲碎打”的碎片化治理方式,將工程、生物與管理措施系統集成、協同發力。重點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截至目前,成功建設13條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樣板,其中赤城縣東柵子小流域榮獲水利部頒發的“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稱號。
聚焦價值轉化,走出生態變現新路徑。邀請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專業團隊,科學量化坡耕地經營權生態價值,成功疏通市場化交易關鍵環節,構建“政府引導、專業支撐、市場運作、企業開發、多方受益”的可持續模式。特別是以石灰窯生態清潔小流域為改革試點,首創性開展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生態資產確權、評估與交易機制實踐,促成樣田鄉石灰窯村與縣綠色扶貧產業公司簽約張家口市首例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直接撬動“文旅康養”“近郊旅游”等產業增值,推動水土保持理念從“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的根本性轉變,為同類生態脆弱區探索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赤城經驗”。(亢春寧 張麗娟 王怡寧)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