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張家口小讀者赴延慶研學京張鐵路文化一周后,延慶少年跨越山水如約而至。從張家口市圖書館的專題展到張家口市博物館的歷史探尋,再到工業文化主題公園的時代印記、大境門前的精神感悟,每一站都收獲滿滿,京張鐵路精神在少年們足跡里脈動。
在張家口市圖書館紀念京張鐵路肇建120周年專題展展區,一張“人”字形鐵路設計圖引發驚嘆。張家口市圖書館副館長黨寧指向圖紙:“百年前詹天佑先生用一道鐵軌劃破技術封鎖,今日我們通過研學汲取創新精神,續寫時代新篇。”兩地小讀者圍攏討論,歷史圖紙與未來藍圖在對話中重疊。從“人字形”的巧思到智能高鐵的飛馳,京張鐵路早已超越了物理距離的丈量,它詮釋的是中國人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自強不息。

在張家口市博物館的京張鐵路專題展區,一件件展品在少年們的凝視與驚嘆中呈現著由智慧、勇氣與汗水譜寫的百年歷史。手稿上的墨痕、照片里的煙塵、模型中的齒輪告訴孩子們,京張鐵路的每一寸鋼軌,都銘刻著“各出所學,各盡所知”的協作箴言,每一次成功的穿山越嶺,都是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禮贊。
工業文化公園內,詹天佑銅像肅立。兩地少年齊敬隊禮,朗誦聲穿透秋風:“鐵軌是大地寫給天空的詩行……”當孩子們撫摸銹跡斑駁的蒸汽機零件,耳畔響起講解:“百年前,這些機械日夜轟鳴,張家口變為工業重鎮,其中京張鐵路扮演了重要角色。”秋風里,孩子們觸摸著園中展品,想象當年鐵路穿梭的繁忙景象,感受著張家口的工業記憶。

研學之旅的最后一站是“萬里長城第一門”大境門,“大好河山”四字在秋陽下熠熠生輝。經由講解員解讀,孩子們明白,茶葉布匹與草原皮毛曾在此交匯,而京張鐵路讓跨越地域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與緊密。研學基地內,兩地少年合力拼裝火車模型,他們拼合的是歷史的記憶,啟動的是兩地協同發展的引擎。
此次研學活動是聯通京張的雙向奔赴,首次延慶之行,孩子們在媯河文明中讀懂同源;此番張家口之旅,大家于工業脈搏里觸摸共興。從文化認同到精神共鳴,從歷史共振到未來共創,兩地圖書館聯袂搭建的“軌跡之旅,薪火相傳”研學品牌,正將京張鐵路的鋼軌鍛造成區域協同之橋。在孩子們明亮的雙眸里,我們已然看到了下一個輝煌百年的壯闊圖景——那是屬于心懷家國、勇擔使命的新一代的光輝未來。 (翟見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