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農村養老問題不容忽視。
記者在早先時候的多次調研中發現,農村老人雖然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對智能手機、網購等新生事物的接受、運用能力較弱,且健康意識淡薄。當前,留守老人普遍面臨的問題是:身邊無人照應,娛樂渠道缺乏,精神世界孤寂落寞;小病不在意,急病就醫不便捷;飯菜種類不豐富,飲食衛生習慣較差,高鹽食物影響身體健康。留守老人的生活起居、醫療健康牽動著外出務工子女的心,也牽絆著他們的打拼步伐。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市進行了積極嘗試,現在較為成熟的就是“互助幸福院”養老模式。這一模式雖然能夠較好地解決前述問題,但是卻短期內無法改變一些農村老人不愿意離家前往“互助幸福院”過集體生活的思想。
因此,我們還需要拓寬思路,運用現代科技滿足居家老人的個性化需求。實踐中,赤城推廣的“線上點單,線下服務”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嘗試。放眼全國,一些地方在破解農村養老問題方面,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參考借鑒的做法。如,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高崖窯村借推進平安鄉村建設之契機,傾心打造綜治中心及“數字鄉村”監控平臺、網格化智能管理平臺、智慧養老平臺等“一中心”“三平臺”,給70歲以上老人佩戴能適時控老人心率、血壓、脈搏等信息的孝心手環,讓家人和指揮中心可以通過此平臺隨時掌握老人的位置信息、身體狀況,讓網格員為獨居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上門服務。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第三方承接機構考試招聘社會工作者,開展關愛服務老年人工作,較好地解決了部分老人的個性化需求。
總之,破解農村養老問題,不應閉門造車,不能固步自封,要客觀正視現階段遇到的困難、“瓶頸”,及時走出去,拓寬眼界,開闊思維,互學互鑒,進而才能因地制宜探索出與時俱進的新模式、好模式。(河山新聞記者 王萬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