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女乘客披露了自己乘坐網約車被司機騷擾的視頻。其中諸多細節和是非,僅憑網傳片段尚難得出結論,但評論區的一些聲音卻著實讓人不吐不快。比如有人提出,是不是女乘客的穿著打扮讓司機誤會了?于是,當事人無奈曬出當日衣著,以長衣長褲自證“清白”。
顯而易見,上述爭議的重點在于司機是否言行不當,而一些人揪著女乘客的衣著說事純屬跑題。照此邏輯,若乘客衣著暴露,司機對其騷擾就合理了?說到底,這種異議非但不合情不合法,還暴露了一種陰暗扭曲的思維定式。
在許多社會事件的評說中,我們都能看到“受害者有罪論”的影子。從“一個巴掌拍不響”,到“蒼蠅不叮沒縫的蛋”,這種認為傷害行為都事出有因,受害者之所以成為受害者,是因為有錯在先的論調,既是對當事人的不尊重,也在無形中為違法行為開脫洗地。其中“受害者有罪”這一關鍵性的邏輯錯誤,還會誤導社會輿論,讓很多受害者不敢維權發聲。
社會大事小情林林總總,怎么看、怎么想都要尊重事實,遵循法理,不能亂拍腦瓜、亂按鍵盤。事實上,很多“受害者有罪論”的分析,都是基于“吃瓜群眾”的惡意腦補,更有甚者,搞些捕風捉影的故事情節,引導網友往“狗血劇”的方向揣測。說白了,這些追問和懷疑,最終目的于厘清是非無益,基本上是迎合一種探知“隱秘真相”的窺私欲和陰謀論。
一位曾遭偷拍勒索的女演員發文坦言:很多時候,受害者都有一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的一大來源,即在于站上了風口浪尖,人多嘴雜、“得難償失”。倘若這一負面循環固化,受害者變得沉默,那么誰將變得囂張?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呵護那些捍衛正義敢于發聲的勇氣,對兜售“受害者有罪論”者堅決說“不”。
?。▉碓矗罕本┤請罂蛻舳?nbsp;| 評論員 夏天)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