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隨著挖掘機鏟斗破土而出,康保—曹妃甸氫氣長輸管道正式開工,這條橫跨三市18個區縣的“氫能大動脈”,成為張家口氫能產業全鏈條發展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作為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緊抓能源革命與冬奧機遇,將氫能產業作為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歷經多年深耕,這里已構建起涵蓋制氫、儲運、加注、裝備制造、創新研發與示范應用于一體的全鏈條發展格局。從冬奧賽場的驚艷亮相,到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張家口正加快打造國內領先的氫能產業發展高地,積極探索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政策領航 筑牢產業發展“四梁八柱”
“我們能順利申報全國質量強鏈重點項目,離不開‘1+N’政策體系的精準扶持。”橋東區發改局局長張生指著辦公桌上的政策匯編說,“從規劃到監管,每一步都有明確指引,讓企業少走了很多彎路。”
產業崛起,政策先行。張家口在全國較早構建起氫能產業“1+N”政策支撐體系,以《氫能張家口建設規劃》為核心,配套出臺《氫能產業安全監管辦法》《“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氫能產業跨越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產業發展劃定清晰路徑。作為國務院批復的唯一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憑借“先行先試”政策優勢,突破多項行業政策瓶頸,相關經驗做法獲得國務院辦公廳肯定。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試點示范效應凸顯。橋東區牽頭組織13家氫能企業,以“鏈長組織、鏈主引領、鏈員協同”模式申報的 “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試點”,成功入選“全國百個質量強鏈重點項目”,成為全國唯一氫能領域此類試點。
就在不久前,河北省批準在張家口、承德、唐山地區開展氫能產業區域協同發展試點。依托這一試點建設,張家口正在著力破解綠氫跨市輸送損耗、儲運裝備兼容性不足等共性難題,努力建設國家級跨區域氫能質量協同示范樣板。一系列政策創新與試點布局,為張家口氫能產業發展筑牢制度根基。
資源賦能 打造綠氫供應“核心基地”
張家口擁有超過7000萬千瓦的風能和太陽能理論可開發資源,為綠氫生產提供了堅實基礎。經過多年發展,張家口已初步構建涵蓋制氫、儲運、加注和多元化示范應用在內的氫能產業體系,產業鏈條日趨完善。
11月10日,一輛滿載綠氫的運輸罐車從國華投資(氫能公司)赤城制氫廠緩緩駛出廠區,朝著北京方向進發。國華投資(氫能公司)赤城制氫廠采用自建風場,“綠電”電解水制氫與純化工藝制取“綠氫”,實現“綠氫”制、儲、輸、用長周期商業化生產運營,保障了京津冀周邊地區氫能需求。
更令人矚目的是康保—曹妃甸氫氣長輸管道項目。“這條管道一端連著張家口的風光資源,另一端直達唐山工業重鎮,能徹底破解‘產地與市場錯配’的問題。”海泰能源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說。
氫能應用場景同樣廣泛。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運氫燃料電池汽車1316輛,涵蓋公交、冷鏈物流、牽引等多個類型,規模居全省前列。在工業領域,河鋼宣鋼全國首套120萬噸氫冶金工程一期投產,全球首條氫冶金綠色汽車板連鑄生產線年產能達120萬噸,榮獲世界鋼鐵協會低碳生產卓越成就獎,開創了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的新路徑。此外,天然氣摻氫示范項目實現3%-20%氫氣摻混可調,獲得4項專利;河北省氫能學會聯合高校謀劃的“氫能職業教育地”、“氫能研學線路”等項目,將進一步拓展氫能應用邊界。
創新驅動 構建全鏈發展“產業生態”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引擎的強勁支撐。”河北省氫能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孟曉敏表示,目前張家口已形成“2院+3中心+2實驗室+1聯合體+學會”的多元化創新體系,集聚了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與行業領軍企業的創新資源。2024年通過驗收的河北省氫能產業創新中心,累計完成投資7.7億元,獲得專利29項,孵化創新企業6家,成為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
在國家綠氫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內,500kW級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測試平臺正在運行,中心工作人員正為氫能裝備產業提供精準計量測試服務。“這個平臺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已經形成標準化測試規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在氫能標準制定領域,由張家口參與主導或牽頭編制的氫能相關標準已達十余項,其中包括國家標準3項、地方標準6項、團體標準6項,另有多個標準正在制定中,逐步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氫能標準體系。
裝備制造領域同樣亮點紛呈。11月10日,在億華通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生產裝配,這是中國第一條半自動化、萬臺級燃料電池生產線,每臺發動機需經歷16道工序完成組裝,單臺生產節拍為25分鐘。
“產線采用智能MES生產控制系統,對發動機的整體裝配過程進行全過程監控和數字化調度,提高產品生產質量。經過多年的發展,億華通在市場占有率、燃料電池汽車公告、整車企業合作數量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綠氫生產到跨區域輸送,從技術創新到場景應用,張家口氫能產業正朝著規模化、鏈條化、高端化方向穩步發展。”孟曉敏表示,未來,隨著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和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張家口將在推動區域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王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