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畢業季,一批批學子從張家口走向全國各大機場,他們身著筆挺的制服,肩扛職業夢想,帶著扎實的技能和職業夢想,加入“張家口民航人”的行列,延續著這個職業教育的傳奇。
2000年,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航空基礎設施建設迎來重大機遇。張家口市職教中心敏銳把握這一歷史契機,在全國中職學校中率先開設航空乘務專業。
學校構建了精準的“調研——教學——實訓”體系,緊貼民航崗位需求培養人才。二十三載耕耘,如今已累計培養近6000名畢業生,他們遍布北京首都、大興、上海虹橋等30余個國際機場。“培育一個、就業一個、帶動一片”的就業輻射效應日益凸顯,張家口民航人已成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等20余家航空公司的重要人才來源。
面對民航行業對學歷要求不斷提高的趨勢,張家口市職教中心創新推出“中高貫通培養+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學校與多所高校合作開展“3+2”分段培養,近千名學生通過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習提升了學歷層次。同時,聯合北京亞聯集團等企業搭建就業平臺,形成“高出口帶動高入口”的良性循環。這一創新模式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需求的同步提升,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國際盛會到國家政務保障,“張家口民航人”始終是國家重大活動保障的可靠力量。自2008年以來,他們連續圓滿完成APEC峰會、全國“兩會”等30余項重大活動的高端禮儀與安檢任務。
每年暑期,數百名儲備人才赴北戴河承擔中直機關保障工作,以“零差錯”的服務標準贏得多部委感謝信,成為張家口市“服務中央、亮相世界”的城市名片。
“張家口民航人”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優秀的職業素養,在民航領域快速成長。數據顯示,目前已有410余名畢業生晉升為機場部門經理、班組長等管理崗位,近百名空乘人員成長為乘務長、客艙經理及帶飛教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鄭美蘭、“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鄭鵬等優秀代表,成為這個群體的生動注腳。以張家口民航人為核心組建的首都機場“女子安檢百合班”,因服務首長和貴賓的卓越表現,榮獲3項國家級榮譽,成為民航服務的標桿團隊。
作為張家口市重點打造的勞務品牌,“張家口民航人”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增收”的民生效益,以其“技能強、作風硬、口碑好”的群體形象,推動著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同頻共振。據統計,該專業近三年招生規模突破千人,生源質量顯著提升,形成了“培育品牌——促進就業——反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鏈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張家口市職教中心負責人表示,23載深耕細作,“張家口民航人”用實踐證明:職業教育不僅能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更能打造叫響全國的勞務品牌,為區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記者手記:
站在張家口市職教中心的實訓室內,看著一群身著航空制服的學子正在反復練習禮儀動作,那一絲不茍的神情讓人動容。
創新是持續發展的動力。面對行業對學歷要求提升的趨勢,學校創新推出“中高貫通培養+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讓學生既能獲得技能,也能提升學歷,這種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讓“張家口民航人”品牌始終保持活力。一人就業,全家增收。在張家口農村,我聽到不少家庭因孩子成為“民航人”而改變命運的故事,這不僅是個人的成長,更是一個個家庭的希望,是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
二十三年的堅持,讓“張家口民航人”從一個小小的專業,成長為全市重點打造的勞務品牌,這條路走得不易,但每一步都踏實而堅定。正如職教中心負責人所說:“職業教育不僅要授人以漁,更要打造讓人生出彩的舞臺。”
離開學校時,夕陽灑在實訓樓上,又一屆學子即將奔赴全國各地。他們的夢想,將從這里啟航,飛向更廣闊的藍天,而“張家口民航人”這個故事,還在繼續書寫新的篇章。(趙彩芬 連小偉)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