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燕山與太行交匯之地,一場以“綠”為筆的能源變革,已悄然繪就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幅絢麗畫卷。2015年7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全國首個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使命的國家級示范區——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十年間,從“風多成災”的地理劣勢,到打造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從綠色辦奧的莊嚴承諾,到點亮京畿萬家燈火的綠電輸出;從產業零星起步,到構建風電、光伏、儲能、氫能多元發展的綠色制造體系,張家口書寫了一部高質量綠色轉型的時代答卷。
示范區設立以來,始終堅持“立足首都、服務京津冀”的戰略定位,積極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勇挑保障綠色能源、護航生態文明的時代重任。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張家口依托智能電網構建的“雙環網+雙輻射”架構,首次實現100%綠電覆蓋所有奧運場館,成就奧運史上綠色用能的新標桿。“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成為張家口的綠色名片和標志性實踐成果。
十年耕耘,換來綠色成果累累。截至目前,張家口可再生能源并網規模達4243.5萬千瓦,占全市總裝機容量的88.1%。風電、光伏、儲能產業協同發力,構建起涵蓋風力發電機組制造、葉片生產、塔筒制造等完整鏈條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體系。31家龍頭企業入駐,年產風電主機1500臺、葉片1000套,產業動能持續釋放。同時,張北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等世界級項目攻克新能源并網難題,成為國家新能源技術創新的試驗田。
示范區通過“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側”的四方協作機制,累計交易綠電約100億度,推動清潔能源進入工商業與居民用戶領域,年減少用電成本約25億元。綠電賦能大數據、智能制造、氫能源等新興產業,推動全市服務器投運172萬臺,構建起以新能源驅動數字經濟的新格局。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規模化運行、加氫站布局、“氫風儲”一體化項目落地,進一步擦亮綠色交通名片。
示范區發展不忘“為民初心”,積極探索“新能源+鄉村振興”融合模式。建成1112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覆蓋2492個村莊,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清潔供暖、新能源車普及、充電樁覆蓋等民生工程相繼落地,讓綠色轉型成果真正惠及百姓生活。
十年砥礪前行,示范區在破解機制難題、技術瓶頸、發展模式上實現多項“全國首創”,為全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張家口樣本”。(王寧)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