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意為“刺樹溝內,山桃林中”的西藏山南市扎囊縣,深秋的高原暖陽格外澄澈。這片鑲嵌在山南腹地的土地,不僅有著山桃映雪的靜謐圖景,還因萬畝油菜田的余韻與加工車間的轟鳴,添了幾分煙火氣與生機。近日,記者團走進西藏納蘭生態產業有限公司,循著一縷醇香,探尋這家招商引資企業如何讓油菜籽在高原扎根結果,以產業之力鋪就鄉村振興的雪域坦途。
從內蒙古遠道而來的創業者杭五洲,用一段政企共生、產民聯動的故事,為我們展開了西藏鄉村產業發展的鮮活畫卷。

圖為企業油菜花種植地 受訪者供圖
招商落地:讓油菜籽在高原扎下深根
招商引資從來不是單向的奔赴,而是雙向的契合與扶持。2021年12月,被西藏高原的純凈生態與農業潛力吸引,杭五洲響應扎囊縣招商號召,帶著1000萬元注冊資金入駐友誼路工業園區。他不僅建起標準化生產廠房,更在桑耶鎮、阿扎鄉、扎其鄉連片布局1800畝油菜種植基地,要讓高原孕育的優質油菜籽,變成百姓餐桌上的醇香油脂。

圖為杭五洲向記者介紹公司產品 攝影:張藝彤
而初創之路并非坦途:高原缺氧拖慢施工進度,新冠疫情也曾阻礙建設節奏。但當地政府的精準扶持始終在線——從藏青工業園到友誼路園區的配套升級,從審批流程的簡化提速到施工節點的協同推進,一系列舉措為廠房投產節省了近半年時間。這份“保姆式”服務,讓遠道而來的企業卸下顧慮,在“刺樹溝與山桃林之間”扎下了穩穩的根。

圖為企業油菜花種植地 受訪者供圖
產銷聯動:讓雪域醇香飄向全國餐桌
企業的生命力,終究要靠市場與品質說話。“公司去年的銷售額為2260萬,今年預計突破2500萬。”杭五洲自豪的語氣,是企業實打實的業績,更是對產品的底氣。生產端,青藏高原獨特的高海拔、強日照、大溫差,讓油菜籽積累了飽滿的營養與醇厚的香氣。“我們1800畝油菜田全程不會打農藥、不用除草劑,61項農殘與重金屬檢測均為零。”這份純凈是產品最硬的名片。
銷售端,“線上線下雙渠道”的布局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線下深耕高端私域與本地商超,讓醇香留在高原;線上入駐京東自營、淘寶、天貓、抖音等主流平臺,讓“雪域納蘭”的品牌走出高原。從2023年底投產到年銷超2200萬,短短一年多的快速成長,讓扎囊菜籽油的香氣飄向了全國。

圖為籽油生產車間 受訪者供圖
聯農帶農:讓增收紅利落到千家萬戶
“今年以來,我們給周邊的村民發放了務工工資超60萬元,零工日均薪資以220元的標準發放。”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穩定收入。“企業的種植、灌溉、翻地都會雇傭當地老百姓,每年約2000人左右。”杭五洲還介紹說,去年企業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850戶群眾種植的400余噸油菜籽,直接讓戶均增收5600余元,把“田間作物”變成了“現金收入”。
“我們也在逐步吸納年輕人才,2023年錄用2名本地高校畢業生,2024年又增添了一名。”同時,企業持續引進先進加工技術,同步開展本地員工培訓,組建起一支懂技術、熟產業的專業團隊。今年1月份,企業緊急調配菜籽油支援定日縣地震災區的舉動,更讓產業發展的溫度,跨越山海傳遞到需要的地方。

圖為企業產品圖 攝影:張藝彤
從 “一粒菜籽” 看雪域產業新局
一家企業的成長,是西藏鄉村產業振興的縮影。近年來,西藏立足“世界屋脊”的獨特稟賦,將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興農樣本。這些樣本背后,是招商引資讓企業敢來、能留、能發展;是“聯農帶農”機制讓農牧民從產業發展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受益者”;是各地推出“返鄉創業補貼”“青年創業孵化基地”,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鄉村,成為產業興農的生力軍。
如今的西藏鄉村,特色種植基地連接成片,加工車間機器轟隆作響,電商直播間里特產熱銷。越來越多西藏鄉村產業扎根高原,緊扣“為民增收”目標,在政企協同、產民聯動中,走出一條雪域特色的產業興農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