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開幕式及主論壇在黃浦江畔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約500余位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主題,通過開幕式、主論壇、5場平行分論壇及多項配套活動,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在交流活動中,德國東亞文學與文化教授、歐亞文化系統研究所所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談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資源對當今世界的意義。

德國東亞文學與文化教授、歐亞文化系統研究所所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
施寒微表示:“如果你研究中國文學、詩詞和繪畫,你會發現這些作品背后蘊藏著一種世界觀,一種將人類與自然相聯結的意識。譬如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人類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我想,正是這樣一種古老智慧的處世態度指引我們尋得和諧的未來。與山川水流和諧共處,而非過度消費,才是不破壞環境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方面,中國的思想傳統中有許多值得汲取的智慧。”另外,他還十分關注“君子”的理念:“這是自我修養之人,既關心所處的社群、家庭、社會或群體,也懂得自省自持,不依賴他人。這是與社會和諧共生的個體。我參與過中國的許多相關活動,深感這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貢獻。”
施寒微還分享了自己關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他表示,就語言學習和應用而言,AI翻譯非常便捷,但一旦人類無法真正掌控它,就會被系統的算法所控制,我們應竭盡全力避免依賴它們強加給我們的邏輯。“作為人類,我們應當保持自由。”他補充道,“我們清楚這些強大系統不應掌控我們。它們帶來巨大便利與優勢,理應被善加利用。其助益不勝枚舉,此處不再贅述,但我們必須始終掌握對它們的控制權。”施寒微指出,在AI時代,最關鍵的是保持獨立性、批判性,并且能夠看到不同的可能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