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博物館的展廳中,一片來自北朝的方格獸紋錦,以其嚴謹的幾何布局與生動的動物意象,成為絲綢之路上技藝與文化交流的經典見證。
這塊五色織錦,長18厘米、寬13.5厘米,以其精湛工藝與深厚文化內涵,成為絲綢之路文明交融的絕佳見證,并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此錦采用“二重經錦”工藝織造,以褐、綠、白、黃、藍五色絲線,通過經線分區技法,構成了綠白、黃白相間的縱向寬條紋,再以紅、白、藍細條橫向分隔,形成規整的方格框架。
“二重經錦”指使用兩組以上經線與一組緯線交織。其中,表經以褐、藍、綠等艷色絲線織出華麗紋樣;底經則以白色絲線編織,確保織物挺括耐久。

織錦最引人注目的,是方格內栩栩如生的三種神獸——牛:中原農耕文明的象征,代表勤勞與富足;獅子:隨佛教與西域文化傳入,象征威嚴與力量;大象:聯系南亞與佛教藝術,寓意吉祥與莊嚴。三種文化符號共織一錦,展現了北朝時期對東西方元素的包容與整合,成為絲路文明對話的“微型劇場”。

吐魯番極端干燥的環境,減緩絲纖維降解,為織錦提供了天然保護;桑蠶絲本身結構緊密,在干燥條件下更不易氧化變質;加之二重經錦的致密工藝,進一步增強了織物的抗損能力。
正因如此,方格獸紋錦得以成為新疆迄今所見年代最早、圖案最完整的北朝織錦實物,為研究當時織機結構、染料工藝與絲路貿易提供了關鍵依據。
方寸之間,凝聚技藝與藝術的巔峰;千年之后,仍見文明交融的痕跡。它不只是一塊絲綢,更是一封來自北朝的“時空郵件”,無聲講述著絲路上技藝、信仰與審美交織的過往。

監制:丁濤
統籌:馮婷、喻鵬濤
策劃:葛惠芹
編輯/制圖:李娜
出品:新疆日報社(集團)
指導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協作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