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灣區升明月”2025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在中國澳門舉辦。百余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電影人、音樂人,攜手國際知名音樂人再聚銀河綜藝館,帶來經典曲目《親愛的小孩》《故鄉的云》《落葉歸根》等。
這些浸染著懷舊味道的旋律,在廣大青年觀眾心中蕩起怎樣的漣漪?
一首歌里有中國人的共同心跳
來自中國臺灣的賴芊羽,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一名新生。這次晚會最觸動她的一首歌是《落葉歸根》。
“歌曲承載著許倬云先生‘但悲不見九州同’的畢生遺憾與‘落葉歸根’的最終期盼,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有重量,敲打在心上。這讓我深刻感受到,所謂的‘根’,不僅是地理上的歸宿,更是文化血脈與家國情懷的錨點。兩位來自海峽兩岸的歌者,用他們的聲音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完美體現了許先生期盼文化薪火相傳的心愿。”賴芊羽感慨。
《落葉歸根》這首歌表達了對知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的追思和敬意。許倬云先生于今年8月去世,生前曾經在接受采訪時含淚坦言人生最大遺憾是“但悲不見九州同”。晚會上,這首歌由中國臺灣和大陸歌手共同演唱,體現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兩岸關系希望在青年,共同傳遞了跨越海峽的文化認同和家國情懷。
澳門青年郭泳興說,當《落葉歸根》的歌聲響起,自己才如此真切地觸摸到那份超越地域的、屬于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跳。
“我們或許說著不同的方言,有著各異的生活軌跡,但對‘根’的眷戀,對‘歸家’的渴望,是刻在我們文化基因里相同的密碼。歌聲一起,便消融了所有的界限。”郭泳興表示,晚會的動人之處,還在于讓大家看到了“共融”最生動的樣子。
“晚會終會落幕,但這份激蕩于心的感動不會。我們將帶著這份文化認同與情感力量,更主動地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與所有同齡人一起,親手創造屬于我們的、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郭泳興說。
在歌聲中重拾屬于自己的溫暖
《無間道》等港片曾讓許多人萌生“一定要去香港和澳門看看”的夢想,24歲的李芊逸也是如此。兩年前她第一次走進澳門,在澳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灣區升明月”晚會的第一篇章就深深吸引了李芊逸,“這些歌大部分是我很小的時候和父母一起看電影時聽的,聽得感覺有點想家了。”令她尤其觸動的是周深演唱的《故鄉的云》,“歸來吧,歸來喲”的反復詠嘆引起了她的共鳴,也讓她懷念起故鄉的云。
有些經典歌曲能勾起人們對一個地方的向往。《外婆的澎湖灣》在海峽兩岸風靡,也成為無數人的青春記憶。
對中國臺灣演員明道來說,澎湖灣是他熟悉的地方,第一次在舞臺上參與演唱這首歌,他希望能讓觀眾伴隨著歌聲,想象澎湖灣暖暖的沙粒,和留在沙灘上淡淡的腳印。從個人記憶到集體鄉愁,跨越海峽的每一代人,都在歌聲中重拾屬于自己的那份溫暖。
就讀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臺灣青年廖彤縈聽到《外婆的澎湖灣》前奏響起時,“胸口仿佛被一股溫暖的懷舊情緒輕輕撞擊,這首歌像一股清泉,瞬間洗去了所有的喧囂”。
廖彤縈感受到,大灣區不僅有著經濟發展的奇跡,更流淌著溫暖的文化血脈。
明月照見共同的文化根脈
“我舍不得她,因為她是我心愛的祖國……”80歲高齡的中國臺灣歌手凌峰驚喜亮相晚會,獻上由陳彼得創作詞曲、傳遞家國情懷的《吾愛吾國》。
1987年,凌峰曾以探親名義赴祖國大陸拍攝電視紀錄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晚會上,第一次來到澳門的他,看著當年的紀錄片返鄉鏡頭與今年的九三閱兵畫面交織,淚流滿面。
華南師范大學學生羅政說,《吾愛吾國》這首跨越近40年光陰的歌曲在澳門響起,每一個音符都包裹著歲月詮釋的重量。當老先生唱到“怎能看到她孤單分離”時,聲音里的哽咽讓羅政的眼淚也忍不住懸在眼眶。
經典歌曲,也能深深打動當代青年。
來自西安的李騏淏,4年前成為澳門科技大學的學生。原本他以為自己對這片土地很陌生,來澳門之后才驀然發覺“原來早在中小學階段,已接觸了很多在灣區文化大環境中誕生的優秀作品”。這場晚會近乎一半的歌曲是他感興趣的,《被遺忘的時光》《外婆的澎湖灣》等“父母輩”的經典歌曲,也存在于這個00后年輕人的歌單里。
來自中國香港的劉學治是暨南大學2023級學生。作為一名在內地求學的香港青年,看到“灣區升明月”晚會四載沉淀后依然閃耀粵港澳大灣區,劉學治深感文化紐帶的力量。“它推動著大灣區‘親如一家’的融合,讓我們年輕一代在旋律中觸摸到溫潤而堅定的文化自信,更激勵我們以青春之力,共繪灣區未來的嶄新圖景。”
同樣來自香港的劉偉彬說:“作為香港青年,我深感此夜不僅明月共照,更照見我們共同的文化根脈,引發情感共鳴。”
廣東省青聯澳區委員、澳門歌手容甄甄說,“灣區升明月”晚會每個音符都涌動著血脈的共鳴,歌曲表達了千萬游子心聲,更是灣區青年共同的文化根源。容甄甄殷切期待以音樂為橋繼續攜手創作,譜寫青春旋律“同根同源、共融共進”的新篇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