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新時代新疆檢察新面貌”系列報道
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帕米爾高原上,坐落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檢察院——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下稱“塔縣”)檢察院。檢察干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踐行最高人民檢察院“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要求,騎牦牛蹚冰河、帶馕辦案,追欠薪、護冰川、守古樹、穿峽谷、訪牧民,在“生命禁區”打通法治“最后一公里”;跨越民族語言,將“法言法語”化作“馕言馕語”,讓公平正義在高原落地生根。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檢察日報》記者來到塔縣檢察院,記錄下這群“云端守邊人”的點滴日常。
帕米爾高原位于中國版圖的最西端,是古代人口中的“蔥嶺”,也是塔吉克語里的“世界屋脊”。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氧氣含量不足平原60%的土地上,屹立著邊陲小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下稱“塔縣”)。這里“一縣連三國”,與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紅其拉甫坐落于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讓這座小城承擔起連通中外與守護邊疆的責任。
在這座“云端上的縣城”,塔縣檢察院的檢察官正用腳步一寸寸丈量著2.5萬平方公里的轄區——相當于4個上海市的面積。或許你沒有聽過他們的故事,但他們始終都在,如同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里最忠誠的身影,也像帕米爾的花兒別樣紅。
沒有路的地方
牦牛是他們的“翅膀”
碰到石頭太多、水太急、雪太厚的情況,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檢察院檢察干警會把車停在路邊,再租牧民的馬或牦牛去辦案。
白雪皚皚的雪山腳下,兩位身穿制服的檢察官騎著牦牛在冰河中緩慢前行。水流湍急、寒意刺骨,牦牛卻步伐沉穩,一步步踏實向前。這種原始又“硬核”的上班方式,讓初來乍到的記者有些震驚。
“為什么要騎牦牛去辦案?”記者問。
塔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魯提甫拉·木太力甫笑著解釋:“我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塔吉克族人,小時候天天放羊,馬、毛驢、牦牛都騎過,但有些山路馬走不了——石頭太多、水太急、雪太厚,就只能靠牦牛。別看牦牛個頭大,其實很聽話,性子溫順,還能自己認路。”但對沒有經驗的干警來說,騎牦牛并不輕松:它比馬更難駕馭,一旦“牛勁”上來,力道大不好控制,跑起來又特別顛,容易磨破屁股。
“塔縣老百姓大多數以農牧業為生,有些當事人住得偏遠,我們就騎摩托車過去。碰到路特別不好走的情況,會把車停在路邊,再租牧民的馬或牦牛,一走就是幾十公里,有時得花上一整天。路上變數也多,突然一場洪水、一陣泥石流就可能把人困住。”魯提甫拉·木太力甫語氣平靜地提及最驚險的一次辦案,“那次我們是去馬爾洋鄉找當事人,來回整整花了6天時間。前兩天要翻越幾個海拔4500米以上的達坂(指高山頂峰)趕路,第3天我們核實完案情,回程卻遭遇特大泥石流,整輛車陷在泥里,門都打不開,情況十分危急,幸好護邊員和部隊人員及時趕來救援。大家借住老鄉家暫避,第5天才動身,最終在第6天騎著牦牛艱難返回。”
這是塔縣檢察人的工作日常——作為新疆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檢察院,這里的工作不只在法庭和案卷之間展開,更是在風沙、冰雪與泥石流中穿行。站在檢察院門口,可見四周群山環繞:東南方屹立著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北面則是“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即使是8月也可能隨時飄雪,穿著沖鋒衣也忍不住打寒戰。
“小時候去哪兒都靠馬、牦牛、毛驢,它們是高原最可靠的伙伴,也是塔吉克族人的‘翅膀’。”魯提甫拉·木太力甫說。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他依然會騎著它們去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海拔5100米有一群國門守護人
這里離天更近,卻離家更遠。從塔縣出發,要顛簸5個小時才能抵達喀什市區。“冬季大雪封路、路面結冰,夏季泥石流頻發,這條山路阻擋了無數對團圓的期盼。”塔縣檢察院黨組書記、副檢察長凡艷峰說,“塔縣縣城沒有中學,因為塔縣海拔高,地理環境對孩子健康有影響,喀什地區綜合考慮后,將學校定址在疏附縣。許多干部的家在喀什市區,每一次回家都是一趟漫長的征途。近些年陸續有人調離,不是因為怕苦,而是放不下遠在喀什的家人。”
但仍有人留下來。家安在這里,心也扎在這里。塔縣檢察院全院僅有4名員額檢察官、17名干警,卻肩負著檢察工作和邊疆穩定的雙重使命。干警中有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漢族,塔吉克族約占一半。
來自甘肅的女干部鄭玉花,成了塔縣檢察院業務部門“留下來”的漢語辦案骨干。她寫的案例和信息多次被上級檢察機關采納,所辦案件扎實穩妥、無明顯重大錯漏。但作為母親,孩子遠在喀什,她不得不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與家之間來回奔波。
另一位漢族女干部鄭歡,老家在河南。她坦言,高原上米飯、面條都得用高壓鍋煮,不然根本煮不熟,水不到90℃就沸騰了。進塔縣檢察院很長一段時間,這個中原姑娘每天晚上望著煮不軟的米飯偷偷哭,第二天又擦干眼淚繼續上班。
盡管條件艱苦、案件總數不多,但對這個高原小院而言,壓力依然不小。據塔縣檢察院黨組副書記、檢察長木爾扎依克·吾馬爾江介紹,該院設置三個部門:第一檢察部負責刑事案件;第二檢察部負責民事、行政及公益訴訟檢察案件;第三檢察部是綜合行政部門,涵蓋辦公室、政治部、紀檢和檢務督察等職能部門。“我們既要完成本職工作,也需承擔守邊任務,定期選派干部與護邊員共同訓練和駐守。”木爾扎依克·吾馬爾江說。
每月院領導要帶隊去海拔5000米處的邊境一線開展工作,車開不上去的地方,就一步一步爬上去,有時要垂直爬升五六百米,即便在高原長大的人也不得不吸氧緩解高原反應。7月、8月汛期,他們可能要隨時到防洪點抗洪搶險;日常還要進村為牧民講法律、解糾紛、送溫暖。
海拔5100米的紅其拉甫口岸位于塔縣與鄰國交界的邊境線上,是我國一類口岸,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遠遠望去,如雪亮長劍矗立在冰峰之間,界碑上鮮紅的“中國”二字被冰川映照得發亮。雖然寒風凜冽、氧氣稀薄,卻有人常年堅守。除了與護邊員巡邊,檢察干警還與塔縣公安局民警、紅其拉甫海關工作人員共同協作,維護國門安全、口岸穩定,并走訪摸排公益訴訟線索。
在這里,堅守本身就是意義。口岸附近的排依克邊境派出所,有一個紅色教育基地——五星紅旗下刻著“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幾個大字。派出所民警介紹說,他們現在和塔縣檢察院在維護邊境安全穩定、打擊犯罪、服務群眾等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多。對派出所辦理的重大、疑難、復雜刑事案件,檢察院應邀依法介入偵查,就偵查方向、證據收集、法律適用等問題提出指導意見。
“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除了日常辦案,塔縣檢察院干警還需翻山越嶺,走進一個個村落,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
“檢察干警與少數民族家庭結為‘親人’,不是掛名,而是走心。”凡艷峰說。“結親”后,他們會定期上門探望,帶去米面油茶,更耐心傾聽困難,努力幫助“親人”解決看病、上學、就業等實際難題,讓高原上的“親戚”不再感到孤單。
高鼻梁、深眼窩的檢察官助理甫拉提江·克力木是塔吉克族,從小在這片土地上長大。“我們這兒有句話:見一次是朋友,兩次就是親人。”在塔縣提孜那甫鄉蘭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甫拉提江·克力木根據檢察院黨組安排扎根基層,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走近困難群眾,實實在在為他們排憂解難。平日里,經常聯合鄉司法所和村委會調解室工作人員,共同處理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
“只有矛盾化解了,心才能貼得更近。”甫拉提江·克力木說。每周一升國旗后,他會利用入戶走訪時間,向大家介紹公益訴訟檢察、刑事檢察等檢察院的職能,讓老鄉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
作為邊境縣,駐村干部經常前往執勤點,與護邊員一同巡邏,反復叮囑大家注意安全、保守國家秘密,絲毫不能馬虎。甫拉提江·克力木常去村中的草場,幫老鄉一起壘“牛糞”——至今仍有不少牧民靠撿拾干牛糞生火。夏季一般不買煤,柴火燒完了,就靠牛糞做飯取暖。那些干牛糞堆得整整齊齊,像一堵厚厚的墻,冬天還能擋風。
甫拉提江·克力木對從提孜那甫鄉走出的“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常說的那句話極為認同:“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世代戍邊,用生命守護祖國西大門,被人們稱贊為“永不折翅的雄鷹”。
“這句話深深印在大家心里。再苦再累,我們一想起他,就覺得自己還能再堅持一下、再多做一點。”甫拉提江·克力木說。
由于塔縣以牧業為主、百姓隨季節轉場,許多工作常常得“追著牧場跑”。塔縣檢察院檢察干警每月都要入戶了解情況,哪怕只有幾戶人家也絕不敷衍。
由于塔縣以牧業為主、百姓隨季節轉場,許多工作常常得“追著牧場跑”。檢察干警每月都要入戶了解情況,哪怕只有幾戶人家也絕不敷衍。他們的身影出現在雪山腳下、牧民的帳篷邊、牛羊群中,他們不僅是“牦牛騎士”,更是“邊疆的法治使者”和“民族團結的連心橋”。
把“法言法語”變成“馕言馕語”
“農牧民法律知識相對薄弱,只有用他們熟悉的語言,把‘法言法語’轉化成通俗的‘馕言馕語’,講得實在,大家才聽得進去。”檢察官熱依漢古麗·麥麥提熱伊木這樣說道,“為了打通普法的‘最后一公里’,我們騎馬跟隨牧民轉場的腳步,深入偏遠牧區,把法律知識送進氈房、帶到家中。”
在海拔4000米的牧場,檢察官們結合真實案例,講解危險駕駛、勞務糾紛等與牧民切身相關的法律問題,介紹公益訴訟檢察和民事檢察職能,并耐心為其答疑解惑;為幫塔吉克族老人追回被拖欠的工錢,魯提甫拉·木太力甫在海拔4800米的礦區連續蹲守5天,導致腰椎間盤突出舊疾復發;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他們持續開展“法治進校園”、返鄉學生座談等活動。在塔縣檢察院全體檢察干警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當地未發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年來,他們的普法足跡覆蓋全縣47個村落,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0余起,“有事找檢察”正逐漸成為高原群眾的普遍共識。
記者注意到,塔縣檢察院大門口有一個公交站叫“檢察院站”。這是為方便群眾找到檢察院特意設置的,“下一站,檢察院”將為高原法治提供更廣闊的途徑。據悉,近三年來,該院共辦理民事行政檢察案件10件、公益訴訟檢察案件130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30余萬元;涌現出喀什地區檢察系統先進個人2名。該院2021年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檢察院喀什分院授予“2020年公益訴訟檢察典型案例突出貢獻獎”,2023年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安建設領導小組評為“自治區平安建設先進集體”。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提出的“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理念在這片高原上落地生根,成為邊疆法治建設最真實的實踐。
塔縣氧氣稀薄,常年堅守難免付出身體代價。許多干警退休后不得不遷往喀什——心臟承受不住,記憶力也在衰退。木爾扎依克·吾馬爾江是高原上長大的塔吉克族人,他也輕聲感嘆:“我今天看完書,第二天就忘了,好像從未看過一樣。”但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為何而來。在檢察院里,各民族的干警彼此用普通話交流;一旦下鄉,少數民族檢察干警就是翻譯,是橋梁,是傳遞理解與信任的使者。他們走進雪山草場,送去的不僅是法律知識,更是一份溫暖的陪伴與守護。
這里物產并不豐富,所需物品大多需從300公里外的喀什運來。但他們說,帕米爾牦牛肉是香的,慕士塔格冰川水是甜的,石榴籽一樣的人心是暖的。
苦難不言,卻刻在他們曬出高原紅的面容和或多或少的病痛上;牽掛不說,都藏在了每一次與家人視頻通話后的沉默里。選擇堅守,就是塔縣檢察人最硬的骨頭、最響亮的回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