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各地學校迎新儀式“炫”出AI機器人迎接、機器狗搬運行李、“未來教室”等高科技,如小型“科技博覽會”點燃學生好奇心,讓科技從教科書概念變為可觸可感的現實體驗。充滿科技感的開學,怎樣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又將如何為教育賦能?
各地“炫”出AI機器人迎新
為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種子
人形機器人緩抬雙臂,擺出“比心”姿勢,與剛步入校門的新生一一打招呼,并實時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這是山東大學秋季迎新現場的一幕。山東大學數智化支撐研究院工程師李振介紹,今年開學,他們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融入了迎新活動中。
△山東大學AI機器人“比心”迎新
李振說,“我們的人形機器人能夠完成招手、握手、比心、打太極等各種動作,同時借助大語言模型,可以與新生進行實時的問答互動。我們將機器人引入到迎新活動中,也想要激發學生對于前沿技術的興趣,同時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將自身的專業與機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跨學科的融合,為新生開啟我們科創教育的第一課。”
△大連理工大學機器狗為新生搬行李
近日,在大連理工大學新生報到現場,一位炫酷的“志愿者”贏得了最高的回頭率,這就是負責給新生搬運行李的機器狗。這只機器狗是首次參與迎新工作,可以負重20千克左右。從迎新點到宿舍,攀爬樓梯、智能避障,它能夠順利將一個行李箱搬運到目的地。大連理工大學未來書院2025級學生李金澤驚喜地說,除了機器狗搬行李,學校設置的印刷電路板掛件、迎新數據實時展示大屏以及AI智能交互裝置等,都讓他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從“迎賓員”到“搬運工”“志愿者”,開學伊始,多所學校都出現了智能機器人的身影,為新生提供個性化智慧服務,成為校園里的亮眼“明星”。迎新活動變身“科技秀場”,是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對于青少年來說,也在他們步入校園后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人工智能如何真正為教育賦能
學校熱鬧的迎新活動只是一個開端,而在日常的教學中,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又將如何真正為教育賦能?如今,多地開始采取行動,將全面普及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成為新的賽道。
在南京市瑯琊路小學的“未來教室”,學生們被分成若干個小組,跟著信息科學老師一起“初探人臉識別”。學生們通過幾個互動小游戲了解人臉識別的關鍵要素,比如通過不同角度、是否戴口罩等,來檢驗機器能否識別成功。
據了解,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學,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小學全面開啟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各學校每學年將開設不少于8課時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到2027年實現AI通識教育全學段全覆蓋。南京市瑯琊路小學信息科技教研組組長劉凱晨介紹,在課程建設方面,鼓樓區構建了“基礎+拓展+創新”三級課程體系,覆蓋小學至初中全學段。
劉凱晨說,“我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放在信息科技,另一部分放在綜合實踐課。我們成立人工智能數智中心,會定期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研訓,并且把一些跨學科的內容融入其中,讓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實施“人工智能+”
不是一道選擇題 而是一道必答題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到2027年智能終端普及率超7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會。蘭州大學團委工作人員王文強表示,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也將肩負起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責任,培養更多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卓越創新能力與跨學科視野的高層次人才,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與智力支撐。
王文強表示,希望同學們能夠更加近距離地感受國家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能夠在大學里樹立起既要學好基礎知識,同時又要立志創新,緊盯國家現在急需的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能夠在自己所學的專業領域做出一些創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同時,也讓同學們樹立起對我國科技發展的自豪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青年學子的責任和擔當。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