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知》從四個方面提出17項工作措施。《通知》指出,力爭將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明確一批鼓勵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細分行業。
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羅國三介紹,正抓緊梳理擬推送給銀行的民間投資項目清單,引導銀行加大對民間投資貸款支持力度;制定搭建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具體方案,抓緊完善平臺相關功能,抓緊建立民間投資工作調度評估機制,努力促進民間投資增長回穩向好。
保持民間投資占比在合理水平
民間投資作為民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通知》提出,各地方要明確促進民間投資的工作目標,力爭將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長確實承受較大壓力,要辯證看待民間投資形勢,當前民間投資結構持續優化,一些領域民間投資顯現不少亮點。”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韓志峰說。
他介紹,今年上半年,除房地產開發以外的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4%,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6個百分點;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8.4%,比制造業整體投資高2.4個百分點,特別是清潔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民間投資比較活躍;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15.6%,比基礎設施整體投資高8.4個百分點,呈現出較強投資信心和投資動力。
針對民間投資面臨的不敢投、不會投、不能投等問題,《通知》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例如,針對投資方向不明問題,明確一批鼓勵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細分行業,將在交通、水利、清潔能源、新型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現代設施農業等領域中,選擇一批市場空間大、發展潛力強、符合國家重大戰略和產業政策要求、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細分行業,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
鼓勵民企用好REITs等創新工具
基礎設施REITs是盤活存量資產的重要方式之一。國家發改委已向證監會推薦35個基礎設施REITs項目,其中包括4個擴募項目;已上市項目32個(含擴募)、涉及28個REITs產品,發售基金975億元。其中,京東倉儲物流和東久新經濟產業園是民間投資項目,形成了較好示范效應。
“民營企業REITs項目數量還比較少、資產類型較為單一,需進一步加大推動力度。”韓志峰指出,民營企業基礎設施REITs項目上市數量不多,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從客觀上看,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廣度和深度相對有限,基礎設施領域民間投資項目整體上數量較少,占比較低;從主觀上看,基礎設施REITs是一項創新金融工具,剛開始推行時,部分民營企業存在觀望心理,接受新事物有一個過程。
“近期民營企業發行基礎設施REITs熱情明顯提升,申報項目數量明顯增多。”韓志峰表示,國家發改委始終重視并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盤活存量資產工作,將鼓勵民營企業用好基礎設施REITs等創新工具,盤活自身現有的存量資產;鼓勵民營企業優化發展模式,通過盤活存量資產,在不增加負債率的基礎上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投向新能源等發展空間較大的行業領域;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盤活國有企業存量資產,并將基礎設施REITs作為投資退出渠道之一,努力形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雙贏局面。
盡快將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為盡快將促進民間投資有關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在融資支持方面,7月7日,國家發改委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建立投貸聯動試點合作機制。“正抓緊梳理擬推送給銀行的民間投資項目清單,引導銀行加大對民間投資的貸款支持力度。”羅國三說。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布置各地發改委報來總投資約3.2萬億元的2900余個準備推介給民間資本的投資項目,要求做好推介工作準備。同時,制定了搭建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具體方案,正抓緊完善平臺相關功能。”羅國三說,國家發改委將抓緊推動各地方完善地方平臺與全國平臺對接通道,擬于近日啟用并正式開展民間投資項目推介工作。
在問題反映方面,國家發改委已制定搭建民間投資問題反映和解決渠道工作方案。其中,線上問題反饋渠道將于近日開通,線下將抓緊明確一批定點聯系民營企業,定期開展深度問卷調查。
下一步,將抓緊建立民間投資工作調度評估機制。同時,國家發改委將調整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每年選擇20個民間投資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強、措施實的地級市(區)予以支持,由相關地方將專項資金用于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建設。(中國證券報記者 劉麗靚)
來源:中國證券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