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褚 林
水興則邦興,水安則民安。
11月6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第六場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河北治水成績單,全面展示了“十四五”時期全省水利事業發展的顯著成效。
恢復改善農田灌溉面積超600萬畝;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躍升至98.2%;統籌多水源向107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超218億立方米,形成最大有水河長4655公里、水面面積306平方公里……翻看這份沉甸甸的治水成績單,一項項務實舉措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成果。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勾勒出河北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軌跡,不僅生動展現了河湖煥發生機、城鄉供水保障有力、農業命脈更加穩固的治水成效,更實實在在地增厚了燕趙大地的民生幸福底色。
沃野潤良田,碧水保豐糧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更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支撐。
省水利廳辦公室主任王華亮介紹,“十四五”以來,河北水利部門多措并舉,為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740億斤以上貢獻了重要力量。
灌區建設與現代化改造是核心舉措。五年來,河北多渠道籌措資金69.15億元,累計對40處大中型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有效提升了農作物適時灌溉保證率。目前,全省76處大中型灌區年均實灌面積790余萬畝,年均糧食產量超過110億斤。
面對近年頻發的區域性干旱,水利部門依托188個土壤墑情監測站點科學研判,采取“蓄、引、提、調、連”等措施,累計灌溉超1000萬畝次,確保了灌區無旱情,為糧食豐收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十四五”期間,河北持續深化灌區節水增效機制,筑牢糧食安全水利根基。
水利部門科學制定95個農業產品用水定額,構建起覆蓋主要農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額體系。全面推進節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廣應用84項節水灌溉技術。“十四五”以來,全省灌區用水效率連年提高,每立方米灌溉水的糧食生產力穩定在3.6斤以上。
甘泉進萬家,甜水潤心田
農村供水,關乎億萬農民福祉。
王華亮表示,河北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始終將其作為民生領域的重點,納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考核,“十四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367億元,規模化供水率達到66%,較“十三五”末提升25.6個百分點。
五年來,河北不斷完善工程體系,大力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改造。
具體來說,在南水北調受水區,河北全面實施農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換,通過新建擴建地表水廠、鋪設輸水管道、改造村內管網等措施,構建起水源可靠、工程完備、運行順暢、便捷高效的供水保障體系,讓72個縣1533萬農村居民喝上了引江水。
在其他地區,則區分不同水源條件、工程條件,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與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改造,建設各類供水工程5000余處,使1150萬農村居民受益。
長效管護是關鍵。河北健全管理體系,壓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和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三個責任”。因地制宜推動縣域內供水資源整合,實現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統一服務,預計年底前80%的縣區實現縣域統管。
此外,強化服務保障,全省組建了337支專業維修搶險隊伍,并開通“96322”涉水服務熱線,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得到處置,用水獲得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河湖展新顏,清水潤民生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來,河北河湖面貌發生歷史性改變。
水更多更清,景色也更美了。永定河連續實現全年全線有水。大運河、滹沱河、滏陽河等50條河流全線貫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100%。華北明珠白洋淀淀區水位穩定保持在7米左右,首次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河湖蝶變的背后,是水利部門的系統治理。省水利廳副廳長張寶生介紹,“十四五”以來,河北以強化河湖長制為有力抓手,深入推動母親河復蘇行動,加強河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著力建設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和幸福河湖。
一方面,各地全力推進河湖生態復蘇,實施“一河(湖)一策”、靶向施治。全省29條母親河全部實現復蘇,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永定河、滹沱河等5條河流的復蘇實踐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加強河湖空間管控,縱深推進“清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常態化規范化,清理整治各類問題,查辦非法采砂案件,有效維護了河湖健康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實施滹沱河、灤河等一批骨干行洪河道重點河段和瀑河、萍河等104條段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長度2900多公里,工程建成后1至3級堤防達標率提高到90%以上,河道行洪能力顯著提升。
五年來,河北累計建成幸福河湖255條(個),越來越多的清水綠岸成為百姓身邊的美麗風景。
縱觀“十四五”,河北下大力氣治水興水,水資源配置的工程體系更加完善,節水增效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正為河北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河北日報記者 苑立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