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報記者 耿 靜
有這樣的畫面——安國市護理員唐聰等人定期到北王買村村民齊會欣家服務,收拾家務的時候,運用血糖儀監測老人血糖;有這樣的聲音——“滴滴滴”,唐縣長古城鎮大莊子村低保戶邸英坡的手機響起提示音,當月的救助金準時到賬;有這樣的童年——定興縣西李家莊的小學里,孩子們的笑聲伴著志愿者的故事在晚霞中回蕩……
五年前,立足服務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保定市民政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研墨起筆,圍繞激情奮進“十四五”、再造一個新保定的工作主線,勾勒出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的民生福祉藍圖。
五年來,積跬步至千里,保定民政系統凝心落筆,著力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把藍圖上的“民生承諾”變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幸福圖景。
社會救助:精準滴灌,兜牢民生底線
“邊工作邊照顧家,日子越過越好。”徐水區戶木鄉于立(化名)的妻子因病去世,大兒子在外上學,小兒子患有先天性腦癱、肢體二級殘疾。為了照看小兒子,于立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鄉鎮工作人員走訪了解情況后,主動幫于立家申請低保,還幫小兒子申請殘疾人兩項補貼。同時,區民政局、鄉政府積極協調,幫于立安排公益性崗位,并聯動社會力量,為小兒子提供關愛照護、康復訓練等服務。
當群眾遭遇困難、基本生活難以為繼時,社會救助會穩穩兜住他們的基本生活。于立的經歷就是“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生動實踐。
“五年來,保定市民政局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不斷提升制度的可及性并拓展覆蓋范圍,讓黨和政府的溫暖精準觸達更多困難群眾。”保定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負責人楊渤說。
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擴圍增效:完善與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城鄉低保平均標準較2020年分別增長19.37%、59.25%,達到每人每月795元、637元。城鄉特困按照城鄉低保標準1.3倍同步調整,達到每人每年12408元、9948元;
臨時救助制度“救急難”:用好臨時救助解決“突發型”困難機制,推進由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
困難群眾救助幫扶機制進一步健全:開展“物質+服務”新型社會救助模式創新實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分散供養特困對象、低保家庭中高齡、未成年人、重殘、重病患者等特殊人員提供必要的探視、助餐、助浴、打掃衛生等服務,推進社會救助由物質救助向多元服務轉變,累計向符合條件的特困群體提供各類服務9萬余人次……
截至9月底,全市共保障低保、特困救助對象19.69萬人,認定低保邊緣家庭7.25萬人,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29萬人。
養老服務:多元供給,繪就幸福“夕陽紅”
早飯后,剛入住競秀區新市場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王國華,跟著護理員做康復訓練:“這里環境好,有醫生護士,還能和老伙計們一起活動,比在家放心多了!”
正午時分,曲陽縣黨城鄉鄭家莊村愛心食堂內飯菜飄香。86歲的甄志芬告訴記者,她和老伴常在這里吃,既方便又便宜,一葷一素才3塊錢。
午后閑暇,競秀區韓北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10余名老人,在退休教師牛素仙的帶領下,唱起《我的祖國》等歌曲。
…………
從一餐一飯的貼心關懷,到老有所為的價值彰顯,“十四五”期間,保定民政系統把養老服務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正是對“老有頤養”民生期盼的有力回應。
體系完善,推動養老行業健康發展。全市所有縣(市、區)均建有縣級區域養老服務指導中心,60%以上鄉鎮(街道)建有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基本實現農村互助養老全覆蓋,全市被評定為星級的養老機構達到125家。
設施升級,“家門口”享品質養老。全市特困供養服務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3%,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1321戶,建成示范性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23家、示范性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站188家。建設各類老年助餐服務設施854個,服務覆蓋70%以上的社區和鄉鎮。
服務提質,“醫養康護”一體化。保定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舉辦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累計新增持證護理員1265人,并常抓日常培訓考核,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服務內容也從基礎生活照料拓展到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精神慰藉等全方位。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唯有以創新為驅動,精準對接銀發群體的真實需求,才能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有尊嚴、有關懷的晚年。”保定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余紅光介紹,從政策到設施、從服務到保障的全方位支撐,保定老年群體在新時代綻放出別樣光彩,也意味著保定的養老服務正從“基礎保障”向“品質養老”跨越,逐步實現“老有所養”到“老有優養”的轉型升級。
溫情守護:為希望護航,讓困境有光
在保定市“大保護小寶”兒童關愛保護服務系列活動上,清苑區民政服務兒童劉明第一次聽老師講解3D打印的原理和應用。每個民政服務兒童笑臉的背后,是保定織密的未成年人保護網。
“十四五”期間,保定市在全省率先形成以市、縣未保機構為引領,鄉鎮(街道)未保工作站為平臺,村(居)為基點的四級服務保障網絡,研究出臺《保定市未成年人委托照護工作指引(試行)》,為全省提供創新經驗和復制樣板。全市13家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全部完成向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將集中養育孤兒和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最低養育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990元和1530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37%、53%,用精準保障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保定始終以民生福祉為工作重心,近年來持續深化社會救助與公益體系建設,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與全民參與,構建起覆蓋弱勢群體的立體守護網絡。
針對流浪乞討人員這一特殊群體,保定開展社會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行動,累計救助4679人次,護送返鄉1005人次,為186名長期流浪乞討人員辦理落戶安置;在殘疾人幫扶領域,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實現“全程網辦”,重度殘疾人補貼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06元、100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61%,67%。19個縣(市、區)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為特殊群體撐起一片晴空。此外,保定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助力穩崗就業,全市社會組織累計參與幫扶項目75個,幫扶投入資金1100余萬元,將公益資源精準滴灌至每個角落。
“目前,全市共有慈善公益類社會組織173家,其中被認定的慈善組織達40家,數量居全省首位。他們在科技創新、社區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等關鍵領域,日益發揮著協助政府、連接社會、服務群眾的重要突出作用。”保定市民政局慈善事業促進科科長柴焱介紹,我市在112個村(社區)啟動慈善基金試點,特別是在2023年7月防汛救災期間,累計接收社會捐贈資金6.47億元,充分展現了保定的慈善凝聚力與社會擔當。
優化服務:增強管理溫度,讓群眾期盼落地有聲
2025年七夕當天,高陽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舉辦“七夕牽良緣 婚俗譜新篇”主題活動,通過婚姻家庭輔導、幸福講堂、移風易俗承諾、集體讀誓詞、集體頒證和移風易俗我踐行簽名儀式等環節,將傳統節日文化與文明新風理念深度融合,讓50余對新人切身感受簡約而溫馨的七夕結婚登記體驗。
在提升社會事務服務溫度,持續拓寬社會治理廣度和拓展民政事業寬度等方面,保定民政系統持續發力,組織4次骨灰撒海活動,移風易俗和綠色殯葬理念正逐步獲得群眾認可;全市22個婚姻登記處均設有婚姻家庭輔導室,累計提供輔導服務1000余人次。累計完成29個鄉的撤鄉設鎮,全市建制鎮比例達到68.99%;累計完成中心城區95條街路的命名工作;積極配合城中村改造及安置區建設,同步完成回遷安置區周邊73條新建街路的命名工作。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蓄勢。未來,保定將繼續秉持“為民愛民”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探索創新,在民生領域不斷深耕,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等工作,持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時代畫卷上不斷書寫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民生新篇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