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冀時客戶端報道 聚焦京津冀共同打造的6條重點產業鏈,2025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組織6場主題對接。昨天(10月28日)下午,圍繞機器人、氫能、工業母機產業鏈展開的三場對接活動同時舉辦,這些活動分別有哪些亮點?對接現場又碰撞出了怎樣的合作火花?跟隨三路記者,一起去現場看看。

本臺記者 張慧:
我現在是在京津冀機器人主題對接活動的現場,關于機器人,三地該如何攜手打通產業鏈?要發展機器人產業,又該拓展哪些應用場景?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會有哪些機遇和挑戰?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在這場對接活動中找找答案。

對接活動上,來自京津冀三地的200多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話機器人產業發展未來。

國家智能制造專委會委員 郝玉成:
我們不能以"機器換人"為目標,我們在推進智能機器人、智能工廠的建設中,一定要在提升這些產業的同時,要更多的帶動我們未來的產業的發展,帶來一批更多的技術含量更高的未來的產業工人。

梅卡曼德聯合創始人 丁有爽:
我們會圍繞機器人的眼腦手這邊,持續地進行我們的研發投入。希望能夠充分發揮咱們三地的優勢,比如說北京的智力資源,雄安這邊也會很快有一批高校進來,天津這邊也有很好的應用場景的資源,來促進我們企業的發展。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副總裁 王海華:
我覺得在整個產業鏈,最關鍵的還是需要去場景,或者我們常說的應用來帶動,無論是我們河北、天津還是北京,其實有很多場景是可以開放的。
如何以場景應用賦能產業升級?本次對接活動上,《2025年河北省"機器人+"應用場景需求清單》正式發布。

河北省工信廳工業項目投資處處長 郭瑞:
我們征集和發布了318項的應用需求,涉及到裝備制造業、醫療衛生、農業、安全應急等多個行業。把我們的場景向京津冀甚至全國的機器人企業廣泛地發布 ,也是希望全國,特別是京津的機器人的企業和技術能夠在河北轉化落地。


本臺記者 李江月:
那在氫能主題對接活動上,我發現從氫能的制、儲、運、加、用,再到燃料電池的研發和應用,京津冀氫能產業鏈上可以說是全陣容組團亮相。您看,鏈上的各環正帶著核心產品"亮絕活",帶著誠意"交朋友"。

旭陽集團有限公司氫能研究所所長 陳昊:
我們現在制氫這塊主要是對工業伴生的副產氫進行一個提純,變成高純的氫氣。我們也希望跟這個產業鏈上的伙伴尋求合作,提供這種便宜的穩定的氫源。

天津市大陸制氫設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許衛:
這正好是一個產業鏈,我們也希望在張家口那邊開發一個綠氫裝備的測試基地。
先進的制氫技術,讓我們看到了氫"怎么來",那氫"怎么用"呢?三地企業將目光鎖定在燃料電池領域,用"鏈"上合作,讓氫能順暢流通。

北京氫璞創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程亞非:
全中國第一批商業化的(氫能)重卡就是在河北河鋼集團,當時唯一能滿足要求的,就用的是氫璞的電堆。

河北金士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王錦:
今年7月份建設了新一代的這個燃料電池零部件的一個產線,產能已經實現了5萬臺套每年,可以說我們也為下一個五年市場的需求做好了非常充分的準備。
臺上推介展現實力,臺下對接熱火朝天。在整場活動結束后,還有兩家企業聊得難舍難分。

新奧集團新繹控股有限公司生態產業投資總監 易賞:
近階段想在河北廊坊以及周邊城市,做一個氫能的制、儲、運、加、用一體化的氫能產業示范集群。在剛才會議過程中聽到張總分享,就明天集團整體上在氫能這一方面,從制到儲以及到應用,甚至到氫能無人機都非常成熟的產品。

明天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氫能事業部總經理 張?。?/strong>
在這個氫能的綜合應用綜合利用,正好我們都是有很好的一個互補。

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 俞紅梅:
河北要承擔制造和氫能的儲運以及應用,在形成比較順暢的產業和應用的這個環節上應該是有優勢的。期盼京津冀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然后給全國作表率。


本臺記者 焦潔:
現如今,一臺機床,三地共造已經成為現實,如何讓工業母機更"智慧"、更"高端"?答案,就藏在這場對接會之中。

北京精雕研究院副院長 蔡銳龍:
目前我們總部在北京,整機生產基地在廊坊,功能部件生產基地在天津,真正實現了一臺機床、三城制造的協同發展布局。我們將加快推進我們廊坊精雕四期制造基地的建設,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
京津冀工業母機產業鏈下一步又該如何協同發力?與會專家給出了相關建議。

京津冀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戚厚軍:
要建立虛實相結合的網絡化技術創新共同體,打造"首臺套、首應用"示范體系。同時促進制造與服務的融合,軟件和硬件的融合,機床產業與人才的融合。
一邊是豐富的應用場景,一邊是需要落地的科研成果,對接活動現場,供需雙方精準找到了彼此需要的答案。

雄安國創中心總經理助理 孟佑桐:
我們上有技術源頭,下有應用場景,結合著我們雄安新區在金融方面的賦能,以及在工業母機這些細分產業鏈上的專項的支持,能夠促進我們的技術轉化,在雄安率先落地。

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劉海濤:
雄安新區在推動工業母機方向成果轉化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所以我們想是不是能夠把大學的一些科技成果在雄安新區落地,然后來服務工業母機整個行業的發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