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暑期的時間,前衙村一下子多了不少游客。
前衙村位于河北曲周縣,是一個葡萄種植專業村。過去,村民一年到頭就是種葡萄、收葡萄。有趣的是,今年他們還“捏”起了葡萄。
走進前衙科技小院,一排排繩子上掛滿了村民們創作的手工藝品:紫葡萄、青葡萄,大串的、小串的,透出一種質樸的美感。
前衙村突然升騰起文藝氣息,背后的推手,是兩所高校。
中國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農大”)團隊長期扎根曲周縣,用農業科技賦能鄉村產業。今年,農大有了新“點子”。“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支撐,人才是關鍵。”農大攜手四川美術學院,在曲周開展首屆“美育中國·曲周行”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營,40余名師生共同探索可復制的協同振興模式,培養“農科+藝術”復合型人才。
前衙村葡萄質量不錯,奈何周邊種植戶越來越多,葡萄收益下滑明顯,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里人氣少,活力就少。”村黨支部副書記李瑞芹挺發愁。
可當四川美術學院的師生抵達前衙村后,卻發現這個“葡萄村”還是個“寶藏村”:既有包公開衙遺址,又有頗具地方特色的曲周花車、曲周草編等非遺項目,鄉村生態也很不錯。
農業與藝術、地方文化與藝術設計咋融合?兩校師生開啟奇思妙想,他們對鄉土文化開展一系列創新表達:設計出草編香包、草編裙子、草編鏡框等;打造帶有當地葡萄文化印記的人偶玩具——“葡萄娃娃”,“萌萌噠”的造型感深得游客心;簡化國家級非遺項目曲周龍燈的復雜工藝,創作二十四節氣非遺布貼畫燈籠……
一頓“包裝”,前衙村煥然一新,成了“網紅打卡地”。
“用青年人的視角,把鄉土文化重新包裝、輸出,碰撞出新的火花。”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王天祥說。
師生們還構思了一場特別的“村晚”,一下子吸引來周邊10多個村莊200多名村民前來觀看。
草編時裝秀是“村晚”重頭戲之一,由學生們和村民共同設計、制作。“我們用玉米皮、小麥稈和蘆葦編結成服裝,但較粗糙,后來又加了棉布內襯,提升了舒適度。”農大2023級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研究生佘宗港說。
短短20天的暑期工作營,成果豐碩:師生們創作完成45幅鄉村畫作、100余件藝術拓染作品,以及3套村落公共空間改造方案,并開設了5場“鄉村美育工作坊”藝術療愈課堂……
這激發了當地農村青年的藝創熱潮。曲周縣程寨村村民郭峰、東漳頭村村民徐曉真等,在師生們的感染下,將當地的廢棄墻面通過墻繪方式,轉化成美麗的文化景觀。
這僅僅是個開始。工作營結束后,兩校在曲周共同成立“豐藝社·曲周共生”聯合育人實踐基地。
“未來,將在這里建立‘藝術遺產活化+農業綠色發展’交叉平臺,組織開展公共藝術裝置、生態美育節、鄉土美育工坊等活動,激活鄉土文化生命力,持續探索‘科藝融合、人文共生’的鄉村振興實踐樣本。”王天祥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