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晴好天,全力收玉米
——來自秋收一線的報道(二)

10月14日,在金沙河合作社種植基地里,玉米收獲機正在作業。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攝
10月14日,在邢臺市南和區閻里鄉閻里村,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金沙河合作社”)種植基地的玉米地里,大型玉米收獲機來回穿梭,抓住珍貴的晴天窗口,全力搶收成熟的玉米。
“天晴了,我們得和天氣賽跑,哪塊地好下地、能下地,就趕緊把玉米及時收回倉。”站在地頭上,金沙河合作社種植基地負責人王豪楠的言語中透著緊迫。
進入10月份以來,邢臺市南和區出現持續陰雨天氣,導致部分農田土壤水分飽和,普通輪式玉米收獲機下不了地。金沙河合作社今年種植了2.2萬畝玉米,秋收遇上持續降雨天氣,讓經驗豐富的王豪楠也感受到了壓力。
“如不及時搶收,玉米就容易倒伏,發生霉變。品質降低了,自然賣不上好價錢。”王豪楠說,他們主動尋找應對之策,從河南調來了十余臺履帶式玉米收獲機搶收玉米,利用雨天間隙總共搶收了近4000畝地。
目前,合作社還有1.8萬畝玉米沒有收獲。“天一放晴,有些地塊條件好轉,輪式玉米收獲機也能下地作業了,這樣就提升了玉米收獲的進度。”王豪楠說。
來自河南新鄉的農機手趙書杰是一位有著20多年經驗的農機駕駛“老把式”。玉米地里,他駕駛著輪式玉米收獲機在田壟間前行。收獲機前方割臺如靈巧的巨手,將一排排玉米稈齊根攬入,機器內部飛速運轉,有序完成摘穗、分離。不一會兒,收好的玉米棒便裝滿了儲糧倉。
“現在土地還是松軟一些,一臺機器一天大概能收獲60畝。我們也會根據地里情況調整收割速度,作業更仔細些,不能浪費每一粒糧食。”趙書杰說。
收得回,更要存得住。如何保存這些收獲的玉米,成為擺在王豪楠面前的又一道難題。今年合作社新建了烘干塔,日烘干能力1200噸。除此之外,他們還積極尋找晾曬場地。
“你看,合作社的土場地還有積水,當務之急就得挖溝排水,讓土地盡快干了,然后晾曬玉米。”王豪楠說,他們還積極聯系可供晾曬的水泥場地,讓收獲的濕玉米能夠及時晾曬,防止玉米籽粒霉變發芽,保障玉米品質。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今年“三秋”期間,全省預計投入73萬臺農機具,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2萬臺,玉米收獲機7.6萬臺。儲備履帶式玉米收獲機568臺、谷物烘干機(塔)1292臺,供應急所用。據農情調度,截至10月13日,全省秋糧收獲4800多萬畝,收獲占比近八成。(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 閆德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