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規范電動自行車充電收費行為的提醒告誡書》(以下簡稱《告誡書》),規范電動自行車充電收費行為。然而,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居民住宅小區內仍有電動自行車充電價費不分、標示不明等情況,部分運營商還存在充值容易退款難的問題,給消費者帶來諸多困擾。
計費方式五花八門 混為一談明細不詳
“我不知道電費多少、服務費多少,反正每次結賬顯示多少就是多少。”一大早,廣渠家園居民小張將充滿電的電動車推出車棚。記者用手機掃碼,發現小張充電的這處充電樁按功率計費,并未顯示電費和服務費分別是多少,只提供參考時長,如功率500W到600W,1元大約能充60分鐘。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充電金額,也可以選擇充滿自停。

記者致電客服人員,對方表示,當初進入小區時,就已經協商確定了計費方式。“服務費都包在里頭了,沒有單獨收。”
在車站西街15號院,記者也在車棚里看到一排按功率計費的充電樁。收費標準顯示,0W至229W(含),1元可充240分鐘;229W至310W(含),1元可充180分鐘;310W至450W(含),1元可充150分鐘;450W至600W(含),1元可充120分鐘。
“收費方式由購買設備的商家自行設置,有的是按電量計費,有的是按功率計費。”客服表示,后者無法顯示電費和服務費具體是多少,直接打包計費。
記者充電10分鐘后,發現小程序頁面上只能看到“遠程續充”的選項,無法“取消充電”。無奈之下,只好直接拔掉電源。等待近2分鐘后,頁面顯示充電結束,充電時長定格在12分鐘,充電費用為0.62元,退款金額為0.38元。
明明1元可充240分鐘,為何僅充這么點時間,就被扣掉一大半呢?記者再次撥打客服電話,對方核實后答復稱,“應該是系統問題,我把多的錢再給你退回去,下次再遇到這種問題也可以給我們打電話。”很快,記者發現頁面上的充電費用改為0.05元,退款金額為0.95元,差價也已原路返回。
事情雖已解決,但記者還是不禁要問:這樣的系統問題究竟是偶然還是常態?如果沒有仔細查看,或者沒有追問客服,被多扣的金額是否還能自動退回?
幸福家園一期門口,剛剛找到空閑充電樁的小李表示,自己沒有留意過服務費的問題,現場也沒有明確標示。
記者下載App并注冊后,查到此處充電樁按充電時長收費,每60分鐘收費0.2元,可以選擇60分鐘到600分鐘的不同檔位進行付費。小李說,如果提前充滿,系統會自動退費。

按照《告誡書》規定,各單位實行價費分離,嚴格明碼標價。電動自行車戶外充電設施充電費用包括充電電費和服務費,應分別標示、分別計價,實行價費分離。
計價單位暗藏貓膩 按時長收普遍偏高
《告誡書》中還提到,“各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經營單位應在充電場所、手機應用程序、微信公眾號等顯著位置分別標示充電電價、服務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倡導服務費計價單位與充電電費計價單位(度)保持一致,便于消費者計算。”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仍有部分經營單位并未做到。

在體育館西路2號院車棚,記者看到同一個車棚內有兩個品牌的充電樁,都在現場進行了價格公示。其中,一個明確顯示,0.51元/度(電費),0.5元/度(服務費)。另一個卻只寫了電費0.2元/時,服務費一欄為空白。由于該品牌留下的服務電話無人接聽,目前尚不清楚服務費是一直沒寫還是后來被抹掉。

東壁街特吉特菜市場附近,有一處不大的車棚,因附近人流車流密集,很容易被忽略。車棚公示的收費標準上,計價單位原本都是“度”。但被人為涂改后,變成了電費0.5103元/度,服務費0.3元/小時。記者詢問附近居民,普遍表示沒留意過這些差別。

與之相反,記者在城市時尚家園小區內,發現一處停車棚內的公示牌上,收費標準的服務費一欄原本以“小時”為計價單位,現在被手動修改為“度”,即電費0.5103元/度,服務費0.51元/度。

服務費不同的計價單位背后,究竟有何區別?記者以加盟商身份咨詢了一家從事充電樁生產、銷售業務的公司。
“按照新規定,現在都需要采用電費加服務費的計費方式,但服務費具體怎么收,可以有不同方案。”工作人員表示,以200W的電動自行車為例,如果以“度”為計價單位,服務費通常與電費基本持平,假設充5個小時,總共1度電,服務費也就在0.5元左右。但如果以“小時”為計價單位,服務費可以按功率分多個檔,200W以下按每小時0.15元,充5個小時的話,服務費就是0.75元。如果是300W到400W,可以收到每小時0.2元或0.25元。“通常來說,按時長收服務費會高一點,這跟利潤直接掛鉤。”
預付充值退款受阻 設置時限區別對待
“有時候只是半路臨時補電,不打算預付充值,可平臺無法即充即付,只能按照最低門檻先存再退,結果退款又沒那么容易”……除了計費方式模糊、計價單位混亂以外,交易流程煩瑣也令不少消費者備受困擾。
在西豪逸景小區,車棚內可以看到不同運營商安裝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公示的收費標準基本均為電費0.5103元/度,服務費0.51元/度。記者嘗試掃描“小綠人”充電樁的二維碼,發現需要購買5元到200元不等的預付卡,形成賬戶余額,支付使用費用,或者花費189元開通月卡。

記者選擇購買5元預付卡,充電14分鐘后,小程序上顯示充電費和服務費均為0.05元,總金額0.1元。點開“卡券”,可以看到還剩4.9元,但頁面上無法直接申請退款。記者聯系在線客服,結果對方始終只有一句自動回復:當前排隊咨詢人數較多,為了節省您的等待時間,請留下您下單的手機號碼和描述您遇到的充電問題,我們看到后會第一時間核實并回復您。然而,記者留下相關信息后,一直未收到任何回復。

于是,記者又撥打客服電話。“火災事故請按1,電池無法取出請按2,設備故障請按3……”電話接通后,只有循環播放的自動語音,自始至終都沒有人工客服接聽。記者根據提示按鍵,結果被告知登錄小程序反饋問題。至此,退款問題陷入無解的死循環。在黑貓投訴平臺,記者也看到不少消費者反映退款無門。
在百萬莊南街附近,記者嘗試用“閃開·來電”給電動自行車充電,被告知至少要先充值10元。支付頁面中,出現了“閃開權益包”和“余額充值”兩個選項,前者顯示除了10元“閃開充電金”以外,還有1折電池檢測等權益包。
充電10分鐘后,記者打算申請將剩余的9.97元退回,但發現可退余額為0元。撥打客服電話,對方稱無法直接申請退款是因為充的是充電券,而非余額。“這次已經幫您退了,下次可以選擇充值余額,不要選擇充電券,這樣就能自行申請退款。”
在退款說明中,記者還發現,其中顯示:如您的可退金額大于您申請退款時一年以內充值訂單的金額總和,我司無法進行線上退款,需要您按照步驟填寫相應收款賬戶信息后,我司通過線下轉賬的方式進行退款。
例如,您申請退款的時間為2022年8月4日,您在2020年共充值了20元且未進行消費,2022年6月您又充值了60元,此時賬戶余額為80元;在2022年7月您進行充電共計消費了15元,之后未進行充電消費,申請退款時賬戶余額為65元,此時賬戶余額超過一年內的充值金額,即2022年充值的60元,無法線上退款。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