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始終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雄安新區,"十四五"期間日新月異、拔節生長。這座承載著國家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正闊步向我們走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劉麗穎:
一直聽說,雄安新區是一座"未來之城"。經過幾年的建設,它現在是什么樣子?我們探訪的第一站就去找找雄安新區最繁華的地方。
一項項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座樓宇拔地而起。可以說,在雄安,每一天都是嶄新的。

雄安新區啟動區管委會副主任 羅爽:
當前,雄安新區一共是有5127棟樓宇拔地而起,總建筑面積也達到了5588萬平方米。
雄安的新,還在于創新。都說一座雄安,三座"城":地上一座,地下一座,還有"云上"一座。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劉麗穎:
走在雄安新區的街道上,地面看不到密布的井蓋,空中看不到交錯的線纜,秘密就藏在地下:已建成的160公里地下管廊里,電力、燃氣、給水等各種市政管線有序排列,各司其職。
不論地下還是地上,現實中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條道路、每一根管道,都會在網絡"云上"形成一個數字孿生城市。
新科技,讓雄安越來越"聰明"。新產業,讓雄安未來感十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劉麗穎:
我現在來到了雄安科學園,在這里匯聚著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前沿科技成果。

科學園管委會副主任 馬揚飚:
我們雄安是作為一個,大家都叫它"未來之城",那么除了我們建設方面是一個代表中國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的產業也是代表未來。
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成為雄安新區的兩大任務。400多家央企分支機構、4000多家北京來源企業,在這里陸續扎根,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劉麗穎:
走進這座"未來之城",一個很直觀的感受是綠意盎然。聽說這兒有句話叫"3公里進森林、300米進公園",讓我們把視線拉到空中視角,如今,雄安新區的綠化面積達到了74.1萬畝。
"先植綠、后建城",從一開始,綠色就是雄安新區的自帶基因。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劉麗穎:
我來到了雄安新區最美麗的地方之一白洋淀!在這里,坐坐船,賞賞荷花,感受微風拂面,整個人都放松了起來。
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來,白洋淀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治理,累計清淤疏浚土方2700余萬立方米,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雄安,也是一座宜業宜居之城。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劉麗穎:
生活,是一座城市繞不開的話題,如今的雄安新區流行著一種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15分鐘生活圈"。一起來看看吧。
按照雄安的城市規劃,無論是住宅、醫療、教育或是休閑,15分鐘內就能解決日常所需。林蔭停車場、直飲自來水、小型足球場等,便利就在轉角,省時又貼心。

雄安新區容西片區賢溪社區居民 張小麗:
有好的醫療資源到我們家門口,看病非常方便,雄安非常有幸福感。

雄安新區啟動區管委會副主任 羅爽:
作為一個雄安新人,見證著雄安新區日新月異、拔節生長的變化,也是作為一個親身的建設者,參與到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服務工作。我十分期待,在"十五五"期間,在雄安新區,一定能夠更加彰顯它的智能、綠色和創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