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山水赤岸 永念赤子丹心
——體驗紅色太行·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

9月11日,游客在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參觀。 河北日報記者 田 明攝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
9月17日,在位于涉縣赤岸村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來自山西長治一家企業的39名黨員面向鮮紅的黨旗,莊嚴地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
太行山下,清漳河畔。赤岸村,這個被青山綠水環抱的村落,始終葆有一種熾熱而永恒的底色——紅色。
1940年12月底,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遷駐赤岸村,清漳河畔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伯承、鄧小平等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率領一二九師將士與當地人民一道浴血抗戰、守護河山,領導創建了華北面積最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書寫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傳奇。
戰火遠去,精神永存。
如今,這片紅色熱土上修建的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占地面積300余畝,由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八路軍一二九師陳列館、紅色研學旅游基地、太行頌文化園、赤岸公園等部分組成。越來越多參觀者走進這里,追尋紅色記憶,聆聽歲月回響。
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門前,有五條呈“之”字形的石砌小坡,被稱為“五加坡”,當年一二九師司令部的代號“五加坡”就由此得名。現在,這五條被一二九師首長們及眾多高級戰將踏過無數次的石砌小坡,依舊光滑可鑒。
踏入院落,劉伯承、鄧小平、李達親手所栽的丁香、紫荊樹早已枝繁葉茂,迎接四面八方前來瞻仰的人們。
院落中的每一磚每一瓦,都仿佛是歷史的見證者,“劇透”著往昔的烽火歲月。司令部舊址的墻上,還掛著當時各地區的作戰形勢圖;劉鄧舊居里,開裂的辦公桌、老舊的油燈,無聲還原著首長們日夜忙碌的場景。
正是在這里,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下,打響了抗日戰爭中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和解放戰爭中上黨、平漢等著名戰斗、戰役,書寫了一段段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傳奇。
不遠處的八路軍一二九師陳列館中,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份份詳實的文獻資料、一件件帶著歲月痕跡的文物,不僅再現了革命先驅的熱血芳華,還訴說著軍民團結、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當時,老百姓們傾盡所有、義無反顧地支援八路軍,鐵了心跟黨走。”陳列館講解員楊少琨經常向參觀者講述一位“八路軍母親”的故事——反“掃蕩”中,涉縣普通農婦李才清,冒著被日寇殺害的危險,救助了50多名八路軍傷病員,掩藏了大批重要物資……
當下,如何讓紅色故事跨越時空阻隔,以新鮮的方式打動人們的心靈?在紅色研學旅游基地,情景體驗劇《黎明之前》應運而生。
演出中,由游客扮演的八路軍戰士、愛國師生、諜戰精英跟隨表演隊伍一起“穿越”回那段崢嶸歲月,體驗革命先輩的斗爭精神,群情激昂,熱血沸騰。
全新的故事表達,在潛移默化中激發更多青年人的情感共鳴。
漫步赤岸村,“擁軍路”“解放路”“連心巷”……老百姓用更多紅彤彤的新地名,表達著對八路軍、共產黨的擁戴之情。
一個個變化的地名里,也同樣承載著老一輩革命家對這片革命老區的無限深情。“將軍嶺”,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位于赤岸村村西的將軍嶺,原名廟坡嶺。1986年,劉伯承逝世后,家人遵照其遺囑,將其部分骨灰安放在這里。隨后,徐向前、李達等近20位老首長逝世后,相繼將骨灰安放于此。1990年10月,鄧小平親筆為此山題寫嶺名——“將軍嶺”。
如今,嶺上松柏蒼翠,石徑清幽。登頂遠眺,清漳河蜿蜒流淌,天地肅穆,忠魂長守。
走進太行深處,走進赤岸村,走進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讓我們穿越時空,撥開歷史的硝煙,追尋血與火的紅色印記。(河北日報記者 馮 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