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隆縣山區風光 資料圖片
【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
1943年1月21日傍晚,陰云越積越厚,一場大雪眼看就要來了。
在河北興隆縣五指山達峪村,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突然接到情報:鬼子監測到我冀東軍分區的電臺方位,正糾集7000多兵力,朝達峪村撲來。
村里只有300多名八路軍戰士,正面突圍,幾無可能。李運昌命令:向后山轉移。
槍聲越來越近。天全黑了,雪下了起來,一陣緊似一陣。李運昌眉頭緊鎖:這樣的天氣下行軍,若沒有向導,很可能會迷路。
第八區區長王佐民建議,讓交通員朱殿昆作向導,帶部隊突圍。
隊伍在雪中深一腳淺一腳跋涉,終于找到了朱家那簡陋的窩鋪。聞聲,一個年輕婦女腆著大肚子從屋里迎了出來。
她是朱殿昆的妻子,叫張翠萍,出生在本地一個貧困的農家。因性格直爽、辦事利落,又被鄉親們稱為麻利嫂。
朱殿昆、張翠萍兩口子,是抗日積極分子,八路軍游擊隊和縣、區工作人員常來她家吃飯落腳。
朱殿昆不在家。聽了情況,麻利嫂自告奮勇,要親自給八路軍帶路。
“這怎么行?你懷著孩子,大黑天,雪又下得這么急,翻山越嶺,恐……恐……”盡管情況緊急,李運昌卻不忍心讓她冒這個險。
“咳,李司令,咱山里人身子骨硬實。你聽這槍聲,再晚就來不及了,快跟我走!”麻利嫂聲音急切。
李司令仍不放心。
“別看我挺著大肚子,山里來山里去,誤不了事。”話沒說完,人已走到了院外。
風攪著雪花打在臉上,模糊了視線,麻利嫂拖著沉重的步子,走在隊伍最前邊。一會兒穿過一片密林,一會兒越過一道溪澗,一會兒又在山旮旯里的羊腸小道上摸索……
突然,一面陡立的懸崖直愣愣擋住了去路。這便是當地以險聞名的大石砬子,足足有十來丈高。崖壁上覆蓋著一層厚冰。一位身強力壯的戰士試著向上攀爬,連續幾次都沒有成功。
“大伙兒快解下綁腿,接在一起!”麻利嫂吩咐大家。她帶大家來到大石砬子的東頭。這里有一條砬縫兒,是朱殿昆夫婦走小路送情報時發現的密道。
“從這兒上去。我在最前頭。”張翠萍指著砬縫兒說。
“大嫂,太危險!讓我們上。”李運昌急忙阻止。
“放心吧,這地方我熟,知道踩哪兒。”麻利嫂語氣堅定。
拗不過,李運昌只好讓步。戰士們在崖下搭起一道人墻,以防發生意外。
麻利嫂將綁腿系緊,一步步向上攀去。風卷著雪花在溝底橫沖直撞,崖壁上枯樹的斷枝發出嗚嗚的怪嘯。崖下,眾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一寸一寸地向上挪動,終于,麻利嫂登上了崖頂。她把綁腿的一頭系在一棵大樹上,另一頭拋下峭壁。戰士們抓著綁腿一個接一個朝上攀去。
破曉前,隊伍來到黑河谷底。敵人被遠遠甩在了身后。
眾人這才松了一口氣。精疲力竭的麻利嫂身體軟軟地倒了下去,腳下是河道的冰面。一陣劇痛從腹部傳來,她冷汗涔涔,忍不住“哎喲”叫出了聲——胎兒受到驚動,出現了早產的跡象。
“全體背朝里,面朝外,給大嫂擋風。”李運昌脫下身上的大衣鋪在冰面上,戰士們圍成數圈人墻。
不大會兒,嬰兒清亮的哭啼聲在山谷間響起——一個新生命在戰火與冰雪中誕生了。
李運昌趕忙用大衣包裹好嬰兒。戰士們制作了簡易擔架,抬著虛弱的麻利嫂向五鳳樓根據地繼續急進。
全員安全轉移,李運昌和全體戰士向麻利嫂敬了個軍禮:“大嫂,為了救大家,你和孩子遭了這么大罪,我們忘不了你,人民忘不了你!”
八路軍突圍后,因為有漢奸告密,日偽軍不斷到五指山達峪村一帶搜捕。為躲避搜查,麻利嫂一家東躲西藏。1945年,朱殿昆在送“雞毛信”途中不幸落入敵手,慘遭殺害。
但麻利嫂沒有倒下,籌措軍糧、照顧傷員、運送彈藥……直到抗戰勝利。
解放后,麻利嫂從未向人說起那些光榮的過往。她像村里那些勤勞樸實的農村大嫂一樣,過著平凡的日子。
1982年,病危之際,麻利嫂才向兒子朱海清透露了往事。
1988年4月,經過多方努力,80歲的李運昌司令終于在承德見到了麻利嫂的兒子——出生在冰面上的朱海清。
老將軍問道:“這么些年,為什么不找我?”
朱海清回答:“我母親臨終的時候囑咐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要去找李司令,不要給國家添麻煩。”
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軍,潸然淚下。
…………
82年后的秋天,“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采訪組來到承德市興隆縣。
麻利嫂帶著部隊攀援的大石砬子,如今成為五指山林場的一部分。烽煙早已散去,秋日艷陽下,那山,那石,那一草一木都顯得是那樣寧靜。
荒地溝麻利嫂的墓前,擺著簇簇鮮花。當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人們自發前來,緬懷這位深藏功名、堅毅如山的女英雄。
見記者奉上鮮花,旁邊一位中年婦女輕聲對我們說:“這位老嫂子是我們村上的。了不起,了不起!”
“您見過麻利嫂嗎?”記者問。
“見過,小時候見過。她和村上的其他婦女一樣一樣啊,哪想到她竟是個抗日英雄!”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