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個海上光伏項目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
多元創新,在渤海上“集光”
閱讀提示
8月26日,秦皇島市昌黎海域,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51個光伏網架已安裝完成。打樁船、吊裝船、運輸船、拖輪等近30艘大小船只在海面上穿梭,船上的技術人員、工人正在合作安裝第52個光伏網架。
作為我省首個海上光伏項目,該項目已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建成后年均發電量可達7.7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23.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9.5萬噸、二氧化硫2587噸、氮氧化物2670噸、煙塵3125噸,對減輕環境污染、推動區域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型作用顯著。
8月26日,在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新的光伏網架剛剛完成安裝。 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攝
把海上陽光變成綠色能源
“項目的整體布局是一個三角形,所處水深在6米到15米之間,總用海面積約7025畝。”8月26日,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負責人郝明月指著項目規劃圖說,項目選址絕非偶然,而是經過了多輪嚴謹的考察與論證。
項目所處海域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秦皇島市陸上光伏年有效光照時間約為1300小時,海上可達到1500小時。”項目經理馬志強說,太陽能資源豐富是項目考慮的首先條件,只有充足的光照才能保障項目的發電效益。陸域和海域存在溫差,溫差產生的風使秦皇島霧霾天氣數量較少,有利于項目穩定發電。
“除了光照因素,潮流流速等也至關重要。”郝明月解釋,潮流流速較弱,能減少海水對光伏設備的沖擊,降低后期維護難度。再者,工程地質條件良好是項目順利施工和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能避免因地質問題導致的建設風險。此外,項目用海還必須與周邊的漁業養殖、海上交通等用海活動相適應,實現多元用海的和諧共生。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光伏板的排列方式經過了精心設計。為盡最大可能捕捉光能,設計團隊綜合考慮光伏陣列密度、安裝成本和發電效率,采用傾角10°的光伏板固定安裝在桁架支架上。為減少光伏陣列互相遮擋捕光,相鄰光伏陣列南北間距15米至25米,東西間距1米至3米。
“海面上偶爾掀起的驚濤駭浪,尤其是災難性的風暴潮,會對光伏板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馬志強說,盡管項目所處區域經過評估屬于風暴潮輕災區,但設計團隊始終秉持“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充分考慮風暴潮增水的大小和當地天文大潮高潮位等極端情況,專門設計了超大跨度網架式支架+鋼樁的應對方案,以抵御海浪的侵襲。
在具體實施中,每個支架單元都采用4個鋼管樁作為支撐,通過牢固的連接方式架起鋼網架結構,再將單晶硅光伏組件固定在鋼網架上,形成了一套穩固可靠的光伏設備支撐體系。
大海并非光伏項目的專屬舞臺,這片海域還承載著繁忙的海上交通功能,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也是漁民賴以生存的作業區域。秦皇島港作為北煤南運的主樞紐港,肩負著維護北煤南運海運大通路高效安全暢通的重要使命。僅2024年,就有共計6000余艘次約1.69億噸電煤通過秦皇島港海運外輸。
如何在發展光伏發電的同時,不影響其他用海活動,實現多方共贏,成為設計團隊面臨的一大挑戰。
為此,設計團隊如同繪制海上交通地圖一般,精心規劃著項目區域內的“交通路線”。郝明月說,在項目選址階段,設計團隊就對秦皇島港的航道情況進行了詳細調研,精準避開了進出秦皇島港的主要航道,確保商船能夠不受影響地正常往來。同時,考慮到當地漁民的作業需求,項目選址特意定在了灤河口和塔子口兩個傳統漁船停泊點之間,并為漁船進出港口預留了充分的海上通道,保障了漁民的正常生產活動,實現了光伏發電與海上交通、漁業生產的和諧共處。
8月26日,在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吊裝光伏板網架。 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攝
用科技創新解決建設難題
8月26日,記者在項目施工現場看見,施工人員在進行打樁作業前,首先利用大型吊裝設備將一個形似桌子的鋼架緩緩吊入海中,隨后通過特殊的固定裝置將其固定在海底。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個鋼架的四角還帶有圓環。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四根鋼管樁分別穿過鋼架四角的圓環,再借助專業的打樁設備將鋼管樁夯入海底。
“四角獨特的圓環設計正是后續施工的關鍵,這是我們發明的精準沉樁工藝。”該項目技術主管車增杰說,這個項目用于固定光伏板網架的鋼管樁數量多,更為關鍵的是,沉樁的相對精度控制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4個鋼樁之間的誤差不能大于15厘米。這一精度標準在陸地上實現已非易事,在復雜多變的海上環境中,更是對施工技術提出了巨大挑戰。
為此,項目團隊經過無數次的研究與實驗,研發了一種形似桌子的新型吸力筒式穩樁平臺。車增杰解釋,該平臺獨立于施工船之外,受風浪涌影響較小,可利用吸力筒結構調整平臺的水平度,采用四個抱樁器控制四根鋼管樁的相對精度,實現穩樁平臺一次安放施打四根鋼管樁。“平臺內部還搭載北斗定位系統,通過精準定位,誤差可以控制在10厘米內,施工精度得到顯著提升。”他說。
先固定穩樁平臺,再打樁,多了一道工序,會影響施工進度嗎?
“反而提高了施工速度。”車增杰說,如果不使用穩樁平臺,在每次進行打樁作業前,都需要對打樁位置進行一次單獨的定位操作。而在海上復雜的環境中,定位工作容易受到風浪、水流等因素的干擾,一旦定位不準,就需要重新進行調整,這不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還會嚴重影響施工進度。而有了穩樁平臺之后,只需要在平臺安放時進行一次精準定位,后續的打樁作業就可以基于這個已定位好的平臺順利開展,無需再進行重復定位,從而大幅節省了定位時間,提高了整體施工效率。
記者看到,項目所用的光伏網架單個長68米、寬38.4米,面積相當于6個標準籃球場大小,光伏網架與鋼管樁連接處的對接面積不足1平方米。
“光伏網架的吊裝工作,不僅要克服風的影響,還要克服浪和涌的干擾。”車增杰介紹,項目施工團隊為此使用“1主+4次”的吊裝設備,在主起吊設備確定好吊裝高度和角度后,下方的4個次吊裝設備分別進行微調,確保吊裝精準度。
“海上吊裝影響因素多,所以吊裝窗口期相對較短。”車增杰說,為確保每個窗口期能高效率工作,項目設計團隊研發了光伏網架疊裝運輸工藝。在每艘光伏網架運輸船上,當下層網架固定后,通過雙插銷將疊拼工裝固定于運輸船甲板,上層網架再固定于工裝上,實現一次運輸3個網架,避免出現吊裝窗口期無光伏網架可用的局面。
與陸上光伏項目不同,海上光伏項目要面對海洋高鹽霧環境對設備的侵蝕,項目中所使用的光伏板需通過技術創新適應海中環境。
“光伏板如果不能適應高鹽度環境,后期發電能力衰減是很嚴重的。”車增杰說,項目團隊和光伏板生產企業的技術團隊一起,經過多次實驗,最終研制出一種抗腐蝕的聚氨酯邊框,替代鋁邊框,用于保護光伏板。在后期發電時,邊框、玻璃、封裝材料之間不會形成漏電流,聚氨酯邊框的使用讓光伏板的防PID(潛在誘導衰減)和防漏電流性能顯著提升,可確保25年使用壽命內發電效率衰減不超過15%。
6月11日,在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技術人員正在確定吊裝方案細節。 華電秦皇島新能源有限公司供圖
把生態保護放在最重要位置
在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周邊,有河北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戴河海域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北戴河旅游區、灤河河口生態系統、灤河口至老米溝海域生態保護區。如何保障項目建設不越過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是項目建設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你看那一片沿海的沙丘,是河北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如何穿越保護區,是集電線路安裝最大的難題。”車增杰介紹,傳統的集電線路安裝方式是通過建設電線桿來架設電線,這種方式雖然施工相對簡單、成本較低,且后期便于巡查和維修,但在河北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卻無法采用。“因為建設電線桿會破壞保護區內的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影響沙丘的穩定性,進而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因此,施工團隊經過多次實地勘察和技術論證,決定采用“定向鉆穿越+海纜回拖”方案。該方案是從地面下30米處的地層中進行定向鉆進,形成一條地下通道,然后將集電線路的電纜通過海纜回拖的方式穿過這條地下通道,實現集電線路在保護區地下的無損穿越。這種施工方式無需開挖地面,不會對保護區內的地表植被、土壤和沙丘結構造成任何破壞,有效保護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然而,將電線埋于地下,與傳統的電線桿架設方式相比,對電線自身質量和施工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條地下集電線長4200米,拖拽過程要一次性完成,且中途沒有任何檢修井,很容易拖斷。”項目安全總監李強說,為解決難題,施工團隊廣泛借鑒了其他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最終將油氣地下管道施工工藝應用到該項目的集電線路敷設中。
施工團隊首先在地下通過定向鉆技術,預先埋設一根保護管道。這根保護管道能夠為后續的集電線路提供有效保護,防止電纜受到地下土壤、巖石等因素損壞。然后,再將集電線路的電纜通過專業設備拖拽進預先埋設好的保護管道內。通過這種方式,不僅確保了集電線路敷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還為后期可能的線路維護預留了一定空間。
此外,該項目采用了110千伏集電線路,相較于目前光伏項目常用的66千伏集電線路,可減少2回路電纜用量,有利于后期拖拽。
“110千伏的集電線路可提高輸送容量,降低損耗,減少用海指標。”李強說,該條集電線路建成后,將成為我國光伏發電領域電壓最高、定向鉆海纜敷設距離最長的海下集電線路。
當大片光伏板在海面鋪開,是否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
“不會的,我們的項目包含‘漁光互補’內容,將光伏發電與海魚養殖同時進行,可有效地利用該海域的自然資源。”馬志強說,項目在周邊海域增殖放流褐牙鲆、中國對蝦,補償因占據生物原有棲息地而造成的生物資源損失,恢復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生產力,促進受損海域環境生物結構的完善和生態平衡。
同時,光伏板下方的鋼管樁,還可以為扇貝等喜歡在礁石上安家的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棲息場所,就像為它們打造了一個個“海底小別墅”,形成獨特的海洋生態微環境。
“扇貝這類海洋生物以海中的浮游藻類為食物,而藻類大規模泛濫則可能導致赤潮發生。所以海上光伏項目的建設,有可能會抑制赤潮的發生。”馬志強說,項目建成后,項目區內漁船穿行次數減少,能有效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通過工藝創新破解海洋開發難題,通過施工方式創新守護藍色國土……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建設,正為我省海上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 宋柏松)
6月11日,在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吊裝船剛剛完成一次吊裝工作。 華電秦皇島新能源有限公司供圖
記者手記
“首創”為海上光伏建設積累經驗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光伏板的最大輸出功率在550瓦至650瓦之間,而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中,70%光伏板的最大輸出功率為710瓦。新型光伏板實驗成功后,將有利于我省海上光伏項目建設進一步減少用海面積,提高用海效率。
不僅如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項目中的精準沉樁工藝、光伏網架疊裝運輸工藝、110千伏集電線路技術等或為全國首創,或為改進方式。
從技術創新維度來看,這些“首創”構建了一套“問題導向—技術攻關—成果落地”的完整創新鏈條。
在海上光伏這一新興產業領域,由于缺乏成熟的經驗和標準,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和挑戰。對此,項目團隊通過主動創新,不僅成功解決了這些問題,還實現了技術突破,加速了行業技術標準的完善與升級。
從產業帶動的角度出發,該項目的創新成果還具有一定的輻射帶動效應,能夠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以項目中研發的抗腐蝕聚氨酯邊框為例,為了解決海洋高鹽霧環境對光伏板的侵蝕問題,項目團隊與光伏板生產企業的技術團隊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研發出具有優異抗腐蝕性能的聚氨酯邊框。這種新型邊框的研發成功,不僅為該項目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光伏板配件,還為光伏板生產企業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產品,提升了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拓展了市場份額。同時,新產品的研發還將帶動相關原材料產業、加工制造產業的發展,形成一條以海上光伏項目為核心的產業鏈條,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更深遠的影響是,項目的創新不僅有利于我省海上光伏產業的發展,更有利于相關企業走出去。該項目中的創新成果,不僅適用于我國海上光伏項目,還可以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海洋環境、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和優化,應用于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海上光伏項目建設中。相關企業可以憑借這些創新技術和項目建設經驗,積極參與國際海上光伏項目的競爭與合作,將河北的技術和經驗推向世界。
在我省首個海上光伏項目中,應用如此多的“首創”建設方式,無疑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文/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