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郭甜肖 康紫祎 宋霈雯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曹火星紀念館內,一張泛黃的原始手稿靜靜陳列,那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原始手稿。如今,手稿字跡雖已褪色,卻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那個19歲青年筆尖的溫度。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史陳列館。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康紫祎 攝
這座依山傍水的紀念館,與革命圣地西柏坡隔水相望。館內陳列著曹火星生前使用過的物品:一件洗得發白的呢子上衣、一把銅綠斑駁的小號、幾本卷了邊的筆記本......每件展品都在訴說著一個熱血青年的抗戰故事。
1924年10月,曹火星出生于平山縣西崗南村,當時的曹火星還叫曹峙。他從小性格靦腆,喜歡讀書,閑暇時還喜歡聽村里人吹笛子、拉胡琴、敲鑼鼓。
“當時學習音樂是他的喜好,但還并不是他的志向。”平山縣西崗南村黨支部書記李方方說,當年曹火星功課很好,考上了保定的一所省府中學,全家人都很高興,他也準備去上學。就在此時,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人打來了,他被迫輟學。
村里來了八路軍,少年曹火星因為有文化,被大家推薦擔任了村青年救國會的主任。曹火星帶領兒童團和青救會,查路條,送情報,做軍鞋,搞支前,把各項工作開展得紅紅火火。
曹火星(右)與戰友合奏。
年輕的曹火星有著更遠大的理想抱負。1938年2月,他離開西崗南村,參加了平山縣農民抗日救國會。后來,又參加了平山縣的“鐵血劇社”。
1943年,蔣介石出版《中國之命運》一書,有意削弱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同年8月,《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迅速反擊。曹火星學習社論后,思考著能否以此為主題創作一首歌曲,畢竟很多老百姓看不到社論,一時也難以弄懂,而歌曲更通俗,也便于傳唱。
創作沖動更源于切膚之痛。彼時,曹火星驚聞家鄉西崗南村發生“崗南慘案”,其父慘遭日寇殺害。正是在這國仇家恨交織下,歌詞噴薄而出:“他堅持抗戰六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朗朗上口的曲調,則來源于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形式——“霸王鞭”。
令人動容的是,人民群眾還參與了歌詞的“再創作”:1943年曹火星初稿寫的是“堅持抗戰6年多”;到了1945年,在廣泛傳唱中,群眾自發將其改為“堅持抗戰8年多”。歌詞隨著抗戰的進程而“生長”,成為人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歌詞手稿。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康紫祎 攝
西崗南村村民史林庭講述了另一段軼事:“解放后,毛主席聽到女兒唱這首歌,指出‘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建議加上‘新’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以此強調中國共產黨締造新中國的歷史功勛。”從此,《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名稱伴隨歌聲傳遍神州。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如今,站在曹火星紀念館前,伴著那激動人心的旋律,一種對歷史的崇敬之情在心頭油然而生,眼前好像浮現出了那個激動人心的場景:
那年深秋,平西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山中,夜晚,涼風習習。曹火星披衣坐在土炕上整理思路。他仰起頭,望向窗外的滿天星斗。突然,他眉頭一松,臉上溢出笑意,伏案在稿紙上,一筆一畫寫下了那些鏗鏘有力的字眼: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共產黨辛勞為民族
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