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起開賽的“蘇超”——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好似“電子榨菜”般令江蘇人乃至全國人民上頭。誰能想到,這一非職業聯賽,竟讓“散裝江蘇”擰成一股繩,種種火爆全網的操作,更讓全國網友直呼“江蘇實在是太會玩兒了”。
中國經濟網記者追蹤發現,歷經數月比拼,“蘇超”早已不是普通體育賽事,而是席卷全省、輻射全國的社會文化狂歡,在經濟賬、文化牌、治理觀等方面秀出的“破圈”實力,成為觀察地方以高質量發展激發社會活力的鮮活例證。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標語爆火。中國經濟網宋雅靜/攝
現象級破圈:全民狂歡的體育盛宴
進入8月,“蘇超”的熱度持續飆升。
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數據顯示,95.2%的江蘇居民都知道“蘇超”,其中近八成關注者是非典型球迷——以前看球犯困,現在熬夜追更比刷劇還積極。
開賽僅兩個月,微博上171個“蘇超”相關話題“炸”出29.34億閱讀量,截至8月7日,抖音話題播放量達到270億次。“蘇超”成為一場全民參與、共燃激情的體育盛宴。
8月17日的南京奧體中心,堪稱“人從眾”的現場教學。本場比賽的現場球迷達到60633人,刷新了國內業余足球賽事的現場觀眾人數紀錄,吶喊聲浪像是要“掀翻”屋頂。
而賽場外蘇超的“第二賽場”,也跟著火了起來。南京12個城區的商圈、街區同步開啟“足球派對”,老門東的城墻下擠滿看投影的球迷,新街口大屏前的歡呼聲比跨年還熱鬧。成功將賽事IP轉換為城市IP,成了新晉網紅打卡點。
7月底,中國經濟網記者前往常州,現場觀看了常州隊與徐州隊的對戰,現場畫風堪稱文明觀賽教科書,加油聲浪此起彼伏,卻聽不到一句臟話。徐州球員受傷倒地時,常州球迷自發鼓掌;常州隊錯失良機,徐州球迷齊聲喊“再來一個”。
賽場外更像是一場熱鬧的廟會,兩地特產小攤擺得整整齊齊,特色文化舞臺表演精彩紛呈,配上往來穿梭的免費接駁車,活脫脫一場流動的“江蘇文化博覽會”。
“蘇超”比賽現場。中國經濟網宋雅靜/攝
8月16日,常州隊的“首勝時刻”更把全網情緒值拉滿。第86分鐘那記進球,令全城沸騰,“常州蘇超首勝”火速沖上熱搜,更圈粉的是,常州直接宣布次日公交地鐵免費,這波操作被網友大贊“格局打開了”。
經濟賬:開拓消費“新藍海”
“蘇超”這股經濟熱潮,正持續釋放。
據江蘇省2025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蘇超”前六輪比賽監測的旅游、出行、餐飲、住宿、體育五個場景合計實現服務營收379.6億元,同比增長42.7%。美團旅行數據顯示,今年7月至今,在“蘇超”賽事帶動下,江蘇省暑期景區預訂量同比增長近200%。江蘇省商務部門圍繞“蘇超”賽事,省市縣聯動已累計舉辦1800余場促消費活動,聯動發放超1.4億元惠民消費券,組織超過1.6萬家商貿流通企業參與。
志愿者在火車站熱情迎接球迷的到來。中國經濟網宋雅靜/攝
各地商家也玩出了“賽事經濟”的新花樣。無錫的“醬排骨觀賽禮盒”,把球票和特產捆在一起賣,手慢無的架勢堪比“雙十一”;蘇州推出“聽評彈+看球賽”聯票,讓游客在吳儂軟語里感受足球激情,成了文藝青年的新寵;鹽城球迷憑球票兌換八折海鮮券,導致當地水產市場凌晨三點就排起長隊,老板“數錢數到手抽筋”。
南京江寧區更是把“蘇超經濟”玩出了層次感。憑借“蘇超票根折扣”,把商圈、景點、高校串成消費閉環,重點商圈日均客流增長25%,人均消費多花了一百多塊。六合區則對球迷拋出“景區免票+民宿餐飲八折”的橄欖枝,尤其對鹽城市民格外“關照”,引得鹽城球迷直呼“下次還來”。
來自鹽城的球迷王先生一家就是受益者,他笑著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看完球去金牛湖玩了一圈,門票省了,住宿也打折,這趟觀賽之旅太值了!”
文化牌:13市個性“T臺秀”
“蘇超”賽場還成了江蘇地域文化的“T臺秀”,13個城市各顯神通,把自家特色“玩出了花”。
徐州隊訓練服上的漢墓壁畫元素,讓球員跑起來像一群從歷史深處穿越而來的勇士;南京球迷舉著“鴨血粉絲湯”造型的加油棒,把美食文化變成了“有味道”的應援;揚州隊進球后跳的“搓背舞”,把沐浴文化跳成了賽場名場面,連客場球迷都忍不住跟著扭兩下。
球場外的夜市攤熱鬧非凡。中國經濟網宋雅靜/攝
社交媒體上的“文化battle”更是笑點密集。淮安官微曬出“龍蝦戰隊”助威圖,鹽城立馬回懟“丹頂鶴為你加油”;鎮江用鍋蓋面畫球隊漫畫,常州就甩出大麻糕表情包,網友笑稱江蘇人連互動都帶著食物香氣。
這些有趣的互動,讓“散裝江蘇”的老梗有了新解,變成了“團結又有梗”的生動注腳。
賽事衍生的網絡熱梗更是層出不窮。從南通喊南京“南哥”引發的“認親大戲”,到蘇錫常“太湖三傻”的自嘲式調侃,再到徐州與宿遷“楚漢爭霸”的歷史梗新編,每個熱梗都自帶傳播屬性,讓“蘇超”不光有競技性,更有了“追更”般的趣味性。
常州球迷李女士在“蘇超”的免費擺渡車上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以前看球只關心輸贏,現在還會期待各地球迷的創意互動,感覺自己像在追一部有趣的綜藝。”
治理觀:從“辦賽事”到“聚民心”
“蘇超”的成功,也是江蘇社會治理能力的一次“實力圈粉”。上萬人的志愿者隊伍里,不少人從開賽服務到現在,成了“蘇超編外員工”;泰州一場比賽后,500多名球迷自發組成清潔隊,把賽場收拾得比自家客廳還干凈,被點贊為“文明觀賽教科書”。
社區層面的足球故事也很暖心。南京多個社區開放共享車位,還組織“觀賽鄰里宴”,讓球迷們從看球聊到家長里短,陌生鄰居變成了球友;蘇州社區足球場免費給球隊訓練,大爺們搬著小馬扎在場邊當“民間教練”……
賽場外免費接駁車的指示牌。中國經濟網宋雅靜/攝
政府部門的服務也越來越“懂民心”。5元-20元的低價票,讓普通人輕松實現看球自由;免費接駁車、賽事專線地鐵、延長運營時間的公交,解決了球迷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智能機器狗安保不光會巡邏,還會跟小朋友擊掌互動,成了賽場吉祥物,這些舉措讓球迷直呼“比對象還貼心”。
賽事成功的“底氣”所在
江蘇能把“蘇超”玩得這么溜,家底厚是硬道理。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5萬元,13個市全是全國百強,辦賽事就像辦家宴,不差錢也不差資源。足球基礎更是扎實,5支職業球隊、2個全國足球重點城市,校園足球搞得風生水起,讓“看球、踢球”成了很多江蘇人的生活日常。
“第二賽場”的文化舞臺表演吸引眾多觀眾。中國經濟網宋雅靜/攝
更關鍵的是,“蘇超”踩中了江蘇人“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各城市在賽場上“斗智斗勇”,但轉身就能為“江蘇隊”并肩作戰。
徐州球迷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自家城市輸了會哭,但江蘇隊跟外省踢,喊加油能把嗓子喊啞。”這種在差異中求統一的特質,讓“蘇超”有了持續火爆的深層動力。
多地“抄作業” 大搞賽事經濟
“蘇超”的走紅,讓“贛超”“豫超”“川超”等地方賽事紛紛“抄作業”,結合本地特色,已然成為賽事經濟的新模式。各地學“蘇超”,不能只學辦賽流程的皮毛,更要學這種立足本地、激活全局的靈魂。
地方賽事,如何把“一時熱”變成“長久紅”,逐漸成為一道必答題。
“蘇超”之外,常州高中生在訓練基地熱身。中國經濟網宋雅靜/攝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江蘇省體育局正琢磨著豐富開發賽事周邊,讓球迷能把“蘇超”穿在身上、抱在懷里、揣進兜里;讓球員走進校園當教練,從娃娃抓起培育足球熱情。努力打造“賽事IP—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蘇超”爆火背后的邏輯
從南京奧體的歡呼到“第二賽場”的熱鬧,從特色文化的綻放到消費市場的紅火,一場賽事能撬動的,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多。這種“體育+”的發展模式,或許正是中國地方賽事接住“潑天富貴”的密碼。
當一場業余賽事能串聯起經濟脈動、文化特色與民心暖流,當“辦賽事”與“惠民生”“促發展”形成閉環,便找到了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蘇超”的爆火告訴我們,所謂“潑天的富貴”從不是天上掉的餡餅,而是對地域特色的精準挖掘、對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政府與社會同頻共振的合力——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地方實踐中鮮活的模樣,也為更多地方提供了“接住熱度、轉化紅利”的寶貴范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