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河北唐山灤河東岸的喜峰口,作為萬里長城上連接華北與東北的重要交界地,外控朔漠,內護華北,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1933年,日軍大舉進攻山海關,華北告急。在喜峰口戰斗中,第29軍依靠長城阻擊日軍,將士們在彈藥不足、裝備有限的情況下,身負大刀,潛入敵營,殺敵數千人,打破了“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大刀進行曲》由此誕生。
我是河北省遷西縣的攝影師王愛軍,今年58歲。每一個遷西人都是聽著長城抗戰和《大刀進行曲》的故事長大的。25歲那年,我決定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身邊的長城和長城文化,從此踏上了以鏡頭丈量長城的旅途。
王愛軍
不能忘卻的抗戰記憶
提到遷西的喜峰口長城,人們首先想到的詞可能是英勇、悲壯。
1933年元旦,日軍大舉進攻山海關,華北告急。中國軍隊13個軍30余萬兵力在長城沿線與敵人展開激烈戰斗。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喜峰口與敵人激戰三天三夜后,傷亡巨大。時任第38師師長的張自忠感到這樣與敵人硬拼不是辦法,于是同部屬商議,決定組織大刀隊,分路夜襲敵人,靠手中的大刀殺敵數千人。慷慨激昂的《大刀進行曲》就是作曲家麥新受到大刀隊英勇事跡的感染,一氣呵成譜寫的。
喜峰口抗戰遺址(圖源:唐山市遷西縣融媒體中心)
戰略要地喜峰口
為什么喜峰口成了長城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呢?喜峰口是明代大將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是長城上連接華北與東北的重要交界地,在這里歷史上多次發生大戰,長城也一次次被破壞又一次次被修建、鞏固。今天來到喜峰口長城上,還能依稀看到近百年前長城抗戰的彈痕,訴說著當年的戰火硝煙。所以,我也一直希望能用我的鏡頭,記錄下這段長城的身影。
2012年夏天,我在向導的指引下披荊斬棘,從凌晨2點到日落時分,在長城上耐心等待,終于拍攝出了一幅作品《最后的魅力》,以古老長城雄渾壯麗的影像,榮獲第十二屆全國當代攝影藝術邀請賽銅牌獎。
《最后的魅力》(王愛軍/攝)
喜峰口長城(王愛軍/攝)
水下長城,獨一無二
要說喜峰口長城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水下長城。
20世紀70年代,因為“引灤入津”工程建設需要,這一位置興建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長城部分被淹沒在水中,只有到了枯水季節才能露出殘址。
從山上俯瞰,長城在水里爬行一段后又從對岸冒了出來,順著山勢蜿蜒爬上山脊,繼續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特別像一條俯身汲水的巨龍。
喜峰口獨特的“水下長城”(王愛軍/攝)
這是萬里長城中罕見的一段水下長城。我最遺憾的一張照片也是在這里。
那次,我們去拍攝水下長城,找了好久終于在水邊找到了一個最佳拍攝角度,結果我只顧拍照,不慎腳下一滑,連人帶設備掉進水里。幸虧會游泳,被岸上的影友拽了上來。滑倒時左耳朵被石頭劃破,到醫院縫了四針,相機也摔壞了,但最讓我心疼的,是沒保住那張絕美的長城照片。
潘家口水庫(王愛軍/攝)
如今,我們遷西縣的文物保護部門依據隱患排查結果對長城進行日常性維護、搶險加固,實施了現狀整修工程和安全防范工程,使得歷經歲月風霜的長城仍舊巍然屹立。每當我撫摸著長城上密密匝匝的方磚條石,仿佛能聽得到歷史深處的回響,我想用一生來記錄我和長城的光影歲月,讓古老的長城成為留給未來的禮物。
【講述人:長城攝影師 王愛軍】
【專家解讀:喜峰口為什么數百年里都是重要通道?】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 董耀會:
在明朝的時候,喜峰口是一個非常有影響、非常重要的關口,它不僅僅是作為防御作用的,當北方游牧民族和明朝和睦的時候,它是雙方共事的一個重要通道,東北的首領來朝貢,很多時候也是通過喜峰口進來。
說到喜峰口,有一件事兒是必須要說的。1933年在這里打的長城抗戰,非常慘烈。喜峰口沒淹的時候,在山上還能看到中國軍隊沿著長城挖的戰壕。
中國之聲記者丨盧燕 郭曉平 柴立 張雪
(來源:中國之聲)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