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變化。”
對于此次“阿里史上最重要的組織變革”,幾位阿里巴巴員工都對記者說了這樣四個字。顯然,這句“阿里土話”(即阿里巴巴價值觀)近期在阿里員工中間高頻出現。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發布了一封題為《唯有自我變革,才能開創未來》的全員信,宣布啟動新一輪公司治理改革。
據記者了解,此次組織治理變革由張勇發起,已分別經集團合伙人與董事會一致通過。在阿里巴巴的官方語境中,這輪變革是從集團頂層發力,重新定義和構造阿里巴巴集團與各業務的治理關系。其中一個關鍵動作就是,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將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阿里巴巴集團就此將全面走向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
在類似體量的公司中,阿里巴巴的組織變革頻率是比較少見的,幾乎每年都要變,甚至一年兩、三次。但此次“動刀”被認為是“阿里巴巴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
張勇將阿里巴巴新的組織治理架構總結為“1+6+N”。根據方案,在阿里巴巴集團這個“1”之下,將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國際數字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大文娛“6”大業務集團和“N”家業務公司,這些公司也都將相應進行獨立經營管理。
而對于外界,尤其是資本市場來說,另一消息更為刺激神經。“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未來,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成熟一個,上市一個。”張勇說。
長大離家自立門戶的六個“兒子”未來發展如何?誰能率先沖線IPO?目前還有很多未知數。但自組織變革消息發布,截至4月6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NYSE: BABA)在美股的股價已經從3月27日的86.12美元上漲到4月6日的102.76美元,7個交易日上漲了近20%,足見資本市場對此次組織變革的反饋非常積極。
張勇(來自阿里巴巴官網)
曾掀起中臺浪潮的阿里如今告別“大中臺”
雖然媒體更關注的是“一拆六”這個可見的變化,但對于阿里巴巴內部員工來說,更大的變化來自于阿里巴巴將拆掉“大中臺”。用張勇在全員信中的表述來總結就是“集團中后臺將全面做輕、做薄”,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從2015年以來建立的“大中臺”能力會逐步被更強有力的前臺吸收,從而能“以更敏捷的方式服務更多元化的發展需要”。
阿里巴巴西溪園區(來自阿里巴巴官網)
阿里巴巴拆掉大中臺的“震撼”,也傳遞到了很多互聯網和其他行業的公司。
畢竟,2015年阿里開始推動的“中臺戰略”,一度成為互聯網科技行業公司治理標桿。而且在很多傳統企業,也掀起了學習阿里建中臺的浪潮。一位其他互聯網大廠的中臺部門的員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字節早已拆掉中臺了,現在連阿里自己都拆了,看來我們也不遠了。”
已經“下到業務”的文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原來所在的部門正是歸屬于中臺體系。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組織變革的消息正式官宣之前,阿里巴巴內部其實早就開始動起來了。以文淇為例,他的工作調整在今年年初就完成了。談到從職能線到業務線的變化,文淇用了“翻天覆地”來形容。“被集團養著和被業務養著,那能一樣嘛!”文淇半開玩笑地說。
文淇表示,比較直觀的變化是過去他們是一個團隊負責一項工作,大家各有分工,然后一起把這個服務對接給不同的業務線;但現在變成他一個人要做過去一個團隊做的所有事情,但只需要服務一個業務。“好處是可以更聚焦、更了解業務,挑戰是你必須啥都能干。”他說。
工作上的挑戰倒是沒有特別困擾文淇,他認為,從“一專”到“多能”對個人成長也是有好處的。讓他憂心的是工作評價體系的變化,比如匯報線的變化。“說白了,就是給你打績效的BOSS變了。過去職能線的BOSS肯定更了解和理解你的工作,但現在要和技術崗、銷售崗做比較,老板能不能認同職能崗的價值很難講。”他說。
文淇還透露,未來自己的薪酬包里,很可能從阿里巴巴集團的股權變成所在業務線的期權。“你可以理解為,從一個現在就能吃進嘴里的小包子,變成一張還沒影兒的大餅。”他說。當然,文淇也表示,自己還是很知足的。畢竟有很多阿里員工已經“消失”在財報的員工數字中。
“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吧。各個業務要自負盈虧,降本增效的壓力肯定更大。畢竟降薪會影響士氣,我猜更多老板會選擇保住薪酬水平,但要求每個崗位能有更多產出。”文淇猜測。
向“大企業病”開刀,從“等靠要”到“自負盈虧”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句被列入“新六脈神劍”的阿里巴巴價值觀,也印證了張勇的近渴與遠慮。無論是建中臺,還是拆中臺,張勇和阿里想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應對幾乎不可避免的“大企業病”。
2015年,阿里巴巴開啟了“大中臺、小前臺”戰略,這也確實為阿里當時的快速擴張和持續創新帶來空前的好處。通過建設統一的技術架構、產品支撐體系、安全體系、服務體系,為多元化業務提供支撐和資源調度,既能避免多個業務進行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又能使得數據、技術在不同業務場景下得到復用。
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很多業務的“等、靠、要”埋下了種子。當業務發展的好壞,來自于集團的打分,而不是市場的檢驗,這個評價邏輯一層層傳導下去,很容易在基層異化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和“你是誰的人比你的能力水平更加重要”。很多阿里內部員工都跟記者抱怨過:每個業務團隊都有人忙死,有人則很悠哉,而后者的核心能力是“向上管理”。
阿里巴巴生態體系(來自阿里巴巴官網)
此次大阿里變身“1+6+N”,不禁讓很多人會拉來2015年的Google巨變做對比。2015年,Google成立Alphabet控股母公司,原來的Google和其他各創新業務紛紛變成子公司。但從Alphabet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證明了這條路是對的,但也確實不好走。因為沒了大哥幫襯的弟弟們,還沒能自己成為大哥。
阿里的“變陣”當然也沒有千余字的內部信中說得那樣簡單。說拆就拆,還能拆好,并非易事。但從過去兩年中透露出的種種跡象來看,張勇為此做了充分準備。
早在2020年,張勇就開始推動經營責任制改革。2021年,張勇在20多個跟自己匯報的事業群總裁之間設立了一個“0.5層”,即國內數字商業、海外數字商業、本地生活、阿里云智能“四大業務板塊”,由四位分管大總裁負責。
隨后,盒馬、飛豬、餓了么、阿里健康等業務分別成為獨立的“環路公司”,有自己單獨的薪酬、福利、預算、員工期權激勵機制等,開始自負盈虧。而盒馬、阿里健康等也確實很快實現了多年都未能達成的扭虧為盈。
試水之后,張勇也更有信心和把握拿掉作為過渡的“0.5層”,從而使得新阿里的“1+6+N”水到渠成。
阿里巴巴香港IPO現場(攝影:《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當然,逐步拆掉集團的“大中臺”,讓集團層面的職能部門變輕變薄,也不容易。據記者了解,阿里將中臺縮至最小的決心很大,下放不到業務的會“輸送到社會”,如需要可以作為第三方繼續服務阿里,也為社會創造價值。而集團未來的主要精力將投向投資、創新、孵化。
文淇透露,之前在集團的職能線,每個級別的Leader都會喊:活多人少,日常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跟領導要錢要headcount(人員指標)。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為何阿里巴巴的員工數量會急劇增加。
阿里巴巴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的員工數量為 25.93萬人。經過“優化”,截至2022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的員工總數減少到近24萬人,但仍然是騰訊的兩倍還多。而這個數據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時,還只有11.65萬人,員工數量的增速遠超過阿里巴巴的GMV增速。
文淇透露,現在調整為“總包管理”,各部門的所有成本都在這個筐里,薪酬福利高,那預算和其他費用就少。“你愿意招幾個人就招幾個人,但錢就這么多。人員增多就意味著每個人的薪酬變少,這個部門負責人可以自行決定。”文淇說。
盡管新阿里和被其推向市場的孩子們還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但主動求變總是一件好事。《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文淇為化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