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機械化學方法研發出首例室溫條件下可以超快傳輸的氫負離子導體。未來氫負離子導體可用于開發不同于鋰離子電池的新型電池,有望為能量儲存與轉化等領域帶來系列技術變革。相關科研成果北京時間4月5日晚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發表。
氫負離子具有強還原性、高電壓等特征,氫負離子導體在充電電池、燃料電池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潔凈能源領域的前沿課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陳萍研究員、曹湖軍副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材料設計研發策略,通過機械球磨法,在稀土氫化物——氫化鑭晶格中,創造了大量的納米微晶和晶格缺陷,造成氫化鑭晶格的畸變,從而顯著抑制了電子的傳導,實現了純氫負離子的快速傳導。此前,氫負離子導體只能在300攝氏度左右實現超快傳導,而這項研究實現了在零下40攝氏度到80攝氏度范圍內的超快傳導,為氫負離子導體的研發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據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陳萍研究員介紹,科研團隊現在已經進行了氫負離子電池的組裝嘗試,在此基礎上他們會研發性能更優的下一代的材料,使其更具備實用性。(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褚爾嘉 遼寧臺)

△氫負離子電導率性能對比圖

△氫負離子導體潛在的應用場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