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發源于史前時期,是一項古老的手工藝技術。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采集的過程中發現了諸多花果植物的根、莖、皮、葉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提取汁液,于是,植物染料開始出現。今天,我們就走進萬全區藍染工藝工作室,體驗一把草木染技藝。
走進這里,墻上掛著的草木染藍染系列作品悠遠深邃,工作臺上鋪著的藍色桌布上,不同深淺的藍花自由綻放,變化自然,趣味無窮。作為青出于藍非遺手作體驗館創始人胡鵬程,以古法建缸的方式,在萬全衛城設立古法染缸,傳承與推廣草木染色工藝。

據了解,利用天然植物制成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成為“草木染”。草木染分為三大類——藍印花布、蠟染和扎染。這三者在制作工藝上大同小異,最主要區別就是紡染劑的不同。草木染這項技藝不僅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技能,也是一門藝術實驗課,它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草木染的使用規模之大,技術之成熟,足以證明其在中國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草木染還蘊含了中國傳統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學,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萬全區境內,氣溫適宜,有著人工種植中草藥和野生中草藥。比如洋蔥皮,各類植物,樹木的樹皮都可以作為草木染的原料。

據記載,經過反復嘗試摸索,祖先們掌握了運用植物汁液來染色的方法,傳說軒轅黃帝時人們已經開始使用草木染色制衣。到了夏朝,據后世史料記載,當時的先民開始人工種植藍草并使用藍草進行染色。周朝時,中國古代的草木染技術已趨于成熟,隨著草木染料數量和種類規模的擴大,甚至在周禮體制下設立了專職掌管紡織品染色的官員,名為“染人”,他們的職務范圍是“染草”。而民間,詩經中大量“青青子衿”之類的詩句也體現了植物染料在當時的風靡。直到秦漢,草木中提取的植物染料已逐漸取代了遠古時期作為主要染料使用的礦物染料,以植物染料染色紡織品的草木染技術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流染色技術。《說文解字》中記載了在東漢時期總共有39種色彩的名稱。自漢至盛唐,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草木染技術造就了一匹匹色彩絢麗的絲綢織物,它們通過繁華的絲綢之路,遠銷中亞、西亞,甚至地中海沿岸和歐洲。宋朝以后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擴大了其銷售范圍,使中國古代的草木染產品走向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草木染技術也傳播到了日本等國。在中國古代史上,一直到清代,《雪宦繡譜》將傳統繡線的顏色歸為青、黃、紅、黑、白、 綠、赭、紫、蔥9類,又按深淺分成745色,足可見草木染的使用規模之大,技術之成熟草木染是中國傳統的染色技術之一,它源于古代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系列工藝。草木染的基本內容包括從植物的采集、植物染液的提取、制液到染色加工等一系列工藝流程,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草木染的染色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媒染法、復染法、套染法和氧化還原法等幾種,草木染制作成圍巾、服飾、襪子等紡織品和日用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草木染作為一種傳統的染色工藝,它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祖輩們留下的寶貴技藝和智慧結晶,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