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家口市農科院邀請省谷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王慧軍教授等,對張北縣“張雜谷25號”示范田機械化收割進行現場實測。結果顯示,82.6畝示范田總產51.02噸,在實測水分31.2%的基礎上,折合13.5%安全水分后,平均畝產達491.3公斤,成功創造壩上地區“畝產千斤谷”的農業科技創新典型案例。

據了解,此次實測的示范田位于張北縣二臺鎮王家村的市農科院示范基地,于5月13日至20日完成播種。種植過程中集成多項新技術新模式:采用北斗導航輔助耕作,搭配黑白膜全膜覆蓋、雙壟穴播及大小行種植;通過化控除草、“一噴多防”技術保障田間管理,并利用無人機多光譜巡田繪制處方圖,實施植保無人機精準變量作業。先進技術的應用讓田間植株整齊度高、長勢健壯,全程無倒伏倒折、無病蟲害,實現活稈成熟。收獲階段采用久保田、洋馬機型作業,不僅籽粒收獲高效,秸稈也保存完好,畝產優質鮮秸稈達1.05噸。

值得關注的是,“張雜谷25號”在2025年氣象異常年份表現出極強抗逆性與適應性。生長季內,該品種先后經受苗期低溫雨澇、灌漿期陰雨寡照、成熟期冰雹侵襲等多重自然災害考驗,且全年降雨量較常年翻倍、光照減少30%,即便在如此不利條件下,仍穩定實現“畝產千斤”的高產水平,展現出優異的推廣潛力。
作為本年度首次在壩上地區推廣種植的谷子新品種,“張雜谷25號”推廣面積已超1萬畝。這一成績源于一項關鍵技術突破——“張雜谷25號”突破了當地2000℃有效積溫不能種谷子的行業閾值。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專家解釋,有效積溫是指某一地區在農作物生長季內,每日高于作物生長下限溫度(如谷子通常為10℃)的溫度累加值。壩上地區氣候冷涼,曾因熱量不足很少種植谷子。“張雜谷25號”在壩上的成功種植,不僅直接提升了當地糧食作物產量,助力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還為畜牧業提供了優質飼草資源。同時,該品種為壩上水改旱地塊、蔬菜及馬鈴薯倒茬提供了新的作物選擇,也為農牧交錯帶及邊際土地挖掘生產潛力開辟了新路徑,將對壩上及相同生態類型區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產生深遠影響。(記者 郭霞 通訊員 徐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