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垣大地豐收圖景。耿俊 邢鵬飛 攝
“嘗嘗咱這小米,熬出粥來就是香!”一見面,雙印子村優特互聯張家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永軍就把一碗剛熬好的小米粥遞到記者手中,金黃黏稠,米油濃厚。
這座位于宣化區賈家營鎮的小村莊,近年來靠著一年種“大白谷”、兩年種玉米,三年輪作倒茬的種植模式,蹚出一條生態抗病害,增產又增收的致富路。
7年前,村民們還在為“大白谷”連續重茬種植導致的白發病頭疼不已。“那時候,‘大白谷’的苗黃率逐年增加,生產出的小米有不少呈白色,影響品質。”劉永軍說,“‘大白谷’是傳統品種,在我們村至少有幾十年的種植傳統。它生長周期為140天,比普通品種多出20多天,因為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喜愛。但在種植過程中,偏偏產量一年不如一年,當時剛脫貧的村民們,就怕這好不容易有點盼頭的產業掉鏈子。”
轉機發生在2018年。谷子研究知名專家趙治海提出,“大白谷”屬于傳統谷子品種,不能重茬種植,需要實行輪作倒茬的種植模式。這對剛脫貧、正琢磨著如何穩固收入的雙印子村來說,無疑是場及時雨。
市農業科學院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處處長任全軍說:“同一種作物連續種植,易導致種子及土壤中病原菌積累,為病蟲害提供穩定的生存繁殖載體,顯著增加病蟲害暴發風險。同時,由于單一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具有選擇性,連作會造成特定營養元素過度消耗,破壞土壤養分平衡,降低土壤供肥能力。”
“實踐證明,通過三年輪作倒茬,不同作物可以充分、均衡利用土壤中的養分。病原菌的寄主鏈被成功抑制,有效減輕了病蟲害發生,特別是白發病的發生。”任全軍說,這種操作門檻低、易操作,能有效避免因種植風險導致的“返貧”。“輪作后每畝谷子能收五六百斤,不打藥、施有機肥,減少白發病發生率30%以上,畝產效益保持在4000元以上。”劉永軍算起了脫貧后的增收賬,“以前沒輪作時,一畝地最多收三百來斤,還賣不上價,現在翻了快一倍,村民們腰桿都硬了!”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0年,由全球環境基金支持,農業農村部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組織實施了“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市農科院是項目承擔主體單位,農業專家決定將“大白谷”作為“農場式保護”的典型案例。該項目在給予“大白谷”種植區無人機噴肥、攝像監控、膜下滴灌、農業保險等方面的支持外,還為優特互聯農業科技公司的“巾幗合作社”成員開展技能培訓,帶動更多婦女參與到項目中。“我在公司打工,每年的收入多了小兩萬元。”村民張建梅笑著說。
此外,在小米加工環節,企業成功研發的“大白谷”胚芽小米,最大程度保留了“大白谷”的營養成分和原始風味,讓消費者品嘗到最純正的地方品種保護小米,產業鏈條比脫貧前延伸了一大截,附加值也跟著往上走。
產業要振興,關鍵要讓更多農民深度參與、長期受益。公司推行“公司+訂單”模式,通過免費供種、保護價收購、統一加工和銷售,打造生態糧品牌。“我們最低以每斤3.3元的價格收谷子,小米賣到8塊一斤,去年加工銷售50萬-60萬斤。”劉永軍說,這要是在脫貧前,村民們哪敢想自家小米能賣出這價,更別說還有訂單兜底,再也不用擔心“種出來賣不掉”。
如今,雙印子村輪作面積360畝,帶動周邊鄉鎮實現輪作面積1000多畝,150多戶農戶實現穩步增收。走在村間,土路修成了水泥路,不少村民蓋上了新磚瓦房,存折上的數字也一年年往上蹦,還有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

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駐宣化區賈家營鎮雙印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王海龍說:“‘大白谷’輪作倒茬不僅是一種‘種植技術革新’,更是鄉村在生態保護、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等多目標下的系統性探索,既解決了當下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又為鄉村長遠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陳嘉 李文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