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巷陌,百姓門前,關系城市形象,關乎民心冷暖。連日來,記者深入張家口市主城區部分小街巷,尋找工作漏點,尋求解決痛點,把脈治理難點。街面建筑垃圾、背街衛生死角、道路基礎設施等等,成為小街巷管理中較為突出的問題。面對治理之困,該如何破解?
建筑垃圾不好管
記者走訪發現,建筑垃圾問題是小街巷治理中由來已久的頑疾,究竟由誰來清,落實起來有點兒難,而監管也屬于一個真空地帶。
前一陣兒,橋東區德勝街內有兩堆面積不小的建筑垃圾,最終由德勝街社區聯系京環橋東公司幫忙進行了清運。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街巷里的建筑垃圾不屬于環衛部門作業范疇。他介紹,該公司主要負責橋東區54條主次干道、260條小街巷、東外環道路的清掃保潔、生活垃圾收運等,及城郊九個行政村的衛生清掃和轄區內9個垃圾中轉站的維修、養護,垃圾桶及果皮箱的清掏、清洗和維修等服務。
“其實,街巷里的建筑垃圾也不歸社區清。”德勝街社區黨委書記李曉飛也有難言之隱,“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業管理條例》相關規定,有物業的小區,業主可與物業協商請物業幫忙清理;對沒有物業的小區、樓棟而言,誰傾倒誰承擔清運責任。但如果沒人管,事兒發生在轄區內,最終只能社區接上這個燙手山芋。”
對此,居民同樣有困惑。“不是不處理,是確實不知道往哪兒處理。像我們這種沒物業的樓棟,居民有了建筑垃圾都是堆在樓下垃圾桶旁。”一位市民直言,“能不能在街巷里規劃一個專門的建筑垃圾處理池,有了指定區域居民今后也不會亂倒。”
面對這種尷尬,李曉飛表示,社區一直在摸索解決辦法,一方面積極推動大型國有物業接管片區內老舊散樓,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讓居民主動承擔,一同監督,共同維護,可由于社區沒有執法權,居民意識又薄弱,目前來看進展并不順利。
環衛部門正在幫忙清運街巷中的建筑垃圾。
死角衛生監管難
背街小巷尤其是位于拆遷區旁的街巷,其隱蔽的地理位置成為衛生死角形成的溫床。垃圾常清常有成為這兒的常態。
橋西區馮窯廠后路是一條300多米長的老街巷,其連著一片拆遷區,巷內廢棄房周圍均有不同程度建筑垃圾混著生活垃圾堆放的現象。永豐街社區黨委書記李強介紹,2017年,馮窯廠后路開始拆遷,由于多種原因目前項目暫緩建設,巷里平房區與拆遷區混合的情況持續多年。“街巷周圍拆得七零八落,不少居民圖方便悄悄把各種垃圾倒在拆遷區附近的背街小巷,大家相繼效仿形成習慣,多年來這兒的衛生死角難以根除。”他坦言。
一些居民的話似乎也印證了問題的成因。一位老住戶說:“好多建筑垃圾都是人們裝房子扔出來的,找專人清還得花錢,反正都要拆遷就扔在這片附近了。久而久之,建筑垃圾上又堆上了生活垃圾。”
為了改善這條街巷周圍的環境衛生,永豐街社區想了不少辦法,可效果卻不理想。去年,該社區在街巷衛生死角處安裝了兩個監控探頭以示警示,起初發揮了一定作用,可沒過多久問題又反彈了。社區還和相關執法部門進行過溝通,試圖建立聯合執法長效機制,但由于沒有明確的權責劃分和牽頭部門,事后便沒了進展。
“目前,社區方面能做的就是加大宣傳力度,倡導居民愛護環境,不要亂倒垃圾;依托網格化管理,加強日常巡查力度,加密垃圾桶數量,定期對這里產生的垃圾進行清理。但單靠社區一方力量確實有些弱。”李強如是說。
各項機制不健全
近幾年來,隨著全市創城工作的持續推進,小街巷環境有了很大提升,但不可否認一些街巷中的基礎設施仍不完善,而這也成為制約街巷日常治理的一個原因。
橋東區鐵道東路多年來路面坑洼不平,裂痕、補丁、揚土成為這條路的代名詞,附近居民盼望相關部門重修回家的“最后一里路”。但由于種種原因該條坑洼路遲遲得不到關注,影響了居民的居住環境,也降低了他們的幸福感。
垃圾成堆、衛生死角、坑洼路面、油污井篦……小街巷“面子”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實際折射出的是“里子”的管理問題,歸根到底則是機制不健全所致。
采訪中,不少市民抱怨:“既然有些路段有多個市政工程規劃,為什么不能刨一次,多項目同時進行呢?”市民認為這是規劃、溝通等機制不健全。在街巷中,特殊區域的衛生維護、個別路段的交通秩序等問題治理上,往往需要多部門協調出力,可實際經常是遇阻不暢,聯動機制不完善。
小街巷治理中,社區承擔著一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在衛生環境方面。現實中,街巷只要在某個社區范圍內,無論屬不屬于工作范疇,社區都成了各種問題的兜底部門。社區也有苦衷,日常工作繁雜,人少活多,難以對每個問題實現無縫隙、快速反應。長效機制有不足,治理必然會出現漏洞。
“精細化”上做文章
小街巷是一座城市的肌理,其中的“細碎小事”關系著百姓生活的大民生。街巷治理點多面廣時長,破解治理之困需要在“精細化”上做文章,多方聯合,多措并舉。
采訪中,許多業內人士也給出建議。首先,應推進頂層設計,在制度層面給予支撐。出臺地方性的小街巷環境治理條例,制定背街小巷精細化管理指導意見,規范整治標準,明確各部門的權責范圍、聯合機制等內容。在治理中解放思想,從“街巷整治”走向“街巷更新”,打造出每條街巷獨特的氣質和品味。
其次,街巷環境精細化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功夫要用在日常,最終還是要靠創新工作機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來實現。要搭建自上而下的管理構架,成立督辦小組和各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合力解決治理中的“疑難雜癥”。
同時,還要借力好現有網絡管理平臺、社區網格員,實現線上線下“每日巡、經常訪、隨手做、實時報”,定期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健全街巷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鞏固整治成效;在“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熱心居民、志愿者、社會團體等多方優勢力量,探索全體居民參與的長效機制。(韓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