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教委、市國資委和市財政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的通知》,通知提出了九方面措施,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在京就業創業,助力首都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支持用人單位穩崗拓崗
擴大一次性擴崗補助范圍,對招用畢業年度及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及16-24歲登記失業青年的社會組織,參照企業享受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政策執行至2025年12月31日。
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規模,延續實施國有企業一次性增人增資政策,政策執行至2026年12月31日。
建立城鄉基層崗位歸集發布機制,加大崗位搜集力度,動態發布本市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社區工作者、鄉村振興協理員等城鄉社區就業崗位,定期組織高校根據畢業生意愿精準推送崗位信息,便捷高校畢業生集中選崗就業。
加大青年人才引進支持力度
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加大科創型中小企業引進畢業生支持力度。
成效突出或帶動就業效果顯著的大學生創業板在板企業,發起人或主要創始人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辦理畢業生引進;核心成員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辦理工作居住證。
聚焦解決青年住房難題,支持有條件的區,推出住宿保障、安居補貼等政策,減輕在京生活成本,吸引青年在京就業。
建立“百校千企”聯席機制,聚焦京內外高校、產業園區企業,通過政策解讀、專場招聘、案例分享等形式,定向推送政策服務包,精準提供服務。
優化高校畢業生參加招考(聘)條件
本市機關事業單位、地方國有企業招錄(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崗位,應向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的高校畢業生開放,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
對招錄(聘)對象有畢業時間要求的,應明確到畢業年度。
畢業時間以本人畢(結)業證書落款年度為準(不含跨年結業轉畢業)。
國家出臺新規定的,從其規定。
啟動實施實習見習計劃
搭建京津冀大學生實習實踐平臺,匯集區域、市場、行業等資源,全年歸集實習崗位不少于1萬個,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優質實踐機會。
加大就業見習崗位儲備,全年募集見習崗位不少于1萬個,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等青年提供更多實踐鍛煉機會。
加快實施就業創業能力提升計劃
落實教育部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12個急需緊缺產業領域的60個重點建設方向,用足用好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企業、實訓基地、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資源,開設百余門培訓課程,幫助提升職業技能,拓寬擇業范圍。
實施技能培訓評價進校園行動,提升青年群體就業創業能力。
引導廣大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根據職業規劃、求職意向自主參加技能培訓,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
擴大青年求職能力實訓營規模,通過組織體驗活動、開展課程教學等形式,幫助提升求職能力。
推進就業指導資源整合提升計劃
在市屬高校建設一批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站,用好“政府+市場”資源,引入簡歷診斷、AI面試等人力資源服務,將人社服務送進校園。
建立北京市就業創業指導師專家庫,匯集國家級職業指導師、頭部企業HR、頭部人力資源機構職業指導師等多方資源,組織職業指導專家進校園提供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就業服務,幫助大學生把握市場需要、明晰職業目標、提升就業能力。
在各區建立青年就業驛站,為外地來京求職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供政策解讀、職業指導、招聘信息等“一站式”服務。
完善就業困難“一對一”幫扶機制
強化高校就業幫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會同市教委選取就業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的高校,開展人社局長結對幫扶,組織本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根據需求,舉辦校園招聘活動。
強化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服務,普遍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及1次培訓或見習機會,持續做好跟蹤服務。
強化低保、殘疾等困難家庭畢業生結對幫扶,制定專項計劃,實施“一人一策”,針對性提供3-5個高質量崗位信息,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強化“區與區”結對幫扶機制,組織就業優勢區與薄弱區崗位資源共享、就業服務互助,提升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
打造便捷高效線上服務模式
推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一張圖”,發布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服務地圖,整合服務資源,可搜索附近就業崗位、招聘會,查詢就業、人才服務等機構和創業服務等情況,實現“一圖通覽、一鍵可及”。
建設“大學生就業安居一件事”場景,集成就業登記、檔案轉遞、參保登記、補貼申領、租房購房指引等事項,實現統一入口、多事項辦理。
建立健全青年就業失業監測體系
建立全市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失業監測體系,健全部門間數據共享機制,運用信息化手段多維度、動態掌握青年就業失業狀況。
定期開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調查,掌握就業狀態、就業意向等信息,研判青年就業變化規律。
加強分析研判,把握形勢趨勢,制定規模性失業風險防范和應對預案,堅決防止引發社會穩定問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