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下,很多人忙于工作、趕時間,養成了“狼吞虎咽”的進食習慣。雖然表面上節省了時間,快速完成了進餐,但消化科醫生提醒,長期這樣吃飯,其實是在悄悄傷害你的身體。
1.消化不良,胃很“受傷”
吃東西不是簡單地把食物吞下去。細嚼慢咽,能讓食物被充分咀嚼、與唾液混合,變成更小的食糜進入胃中,減輕消化負擔。如果吃得太快,大塊食物直接沖進胃里,就會迫使胃加大酸液分泌、拼命“加班”,容易導致胃脹、胃痛。長期如此,甚至可能發展成慢性胃炎或胃潰瘍。另外,快速進食時人會不自覺地吞入更多空氣,引起胃脹氣,還會增加胃食管反流和噯氣的風險。
一項發表于《美國胃腸病學雜志》的研究顯示:快速進食的人,發生胃食管反流病的風險是慢食者的2.5倍。可以把胃想象成一臺洗衣機——一次性塞太多衣服,它不僅“轉不動”,還可能“漏水”(反酸)。
2.更容易發胖
吃飽了的感覺,并不是胃首先告訴你的,而是大腦發出的信號。一般情況下,從胃“裝滿”到大腦接收到“我飽了”的訊息,大約需要20分鐘。如果你5分鐘就吃完一餐,大腦根本來不及反應,結果就是:明明已經攝入足夠熱量,卻還是覺得餓,容易繼續吃、吃到過量。研究顯示,快速進食者平均每餐比慢食者多攝入15%的熱量,長此以往,肥胖風險提高3倍。
3.糖尿病風險上升
吃太快,不僅容易吃多,還會導致餐后血糖急劇上升,加重胰島素調節的負擔。長期如此,會損害胰島B細胞功能,進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數據顯示,狼吞虎咽的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5倍。
4.營養不良也可能找上門
食物沒有經過充分咀嚼就進入腸道,大塊食物會增加腸道消化負擔,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尤其是蛋白質和維生素類。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因消化不全出現便秘或腹瀉。
那么,如何告別“吃飯快”的習慣?
1.心理暗示,主動減速
吃飯前先放松,告訴自己“不急,慢慢吃”。有意識地把咀嚼速度放慢,體驗食物的味道和質地。
2.行為調整,小口進食
建議每口飯咀嚼20~30次再咽下。可以選擇一些粗糧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材(如糙米、芹菜、胡蘿卜等),“強迫”自己多咀嚼。
3.設定時間,找人監督
計算日常吃飯時間,在下次吃飯時把時間加5分鐘,逐漸適應直到吃飯時間保持在30分鐘以上。可與其他人一起吃飯,讓他人監督,逐漸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4.早餐分步吃,午餐要專注
如果早上實在匆忙,可以先吃一部分(如牛奶+面包),上午再加餐(水果/堅果)。午餐時借機放松,專注吃飯,暫時放下工作。
細嚼慢咽,不僅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更是對自己身體的溫柔照顧。
從下一餐開始,試著慢下來吧。(王利軍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