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不僅是抵御外界傷害的第一道屏障,更是反映內部健康狀況的“鏡子”。當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水皰、脫屑或瘙癢時,其實是它在用自己的“語言”向我們發出警報。學會讀懂這些信號,是科學護膚和正確就醫的第一步。
看不見的“入侵者”——感染性皮膚病
當細菌、真菌或病毒突破皮膚防線,便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細菌的“強攻”:毛囊炎與癤腫
信號識別:毛囊炎表現為以毛囊為中心的紅色丘疹或膿皰,周圍有紅暈,常見于頭皮、面部、大腿等處。當感染加深,形成疼痛的紅色硬結,就是癤腫,俗稱“火癤子”。
科學認知:最常見的元兇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刮毛、摩擦、多汗、糖尿病或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成為誘因。切記不要用手擠壓,尤其是面部“危險三角區”,以免感染向顱內擴散。
應對原則:保持局部清潔干燥,輕癥的毛囊炎可自行消退。若膿液形成或疼痛加劇,需醫生指導使用外用抗生素(如莫匹羅星軟膏),嚴重者需口服抗生素甚至切開排膿。
真菌的“潛伏”:手足癬與體股癬
信號識別:
足癬(腳氣):常見腳趾縫皮膚發白、糜爛、瘙癢,或足底、側緣出現水皰、脫屑。
體股癬:在軀干或腹股溝部位形成環狀、半環狀的紅斑,邊界清晰,邊緣可有丘疹、水皰和脫屑,并逐漸向外擴展。
科學認知:真菌喜好溫暖潮濕的環境。它們的傳染性很強,共用鞋襪、浴具或在公共泳池、健身房赤足行走都可能被感染。
應對原則:關鍵在于“干爽”與“堅持”。使用外用抗真菌藥(如特比萘芬、咪康唑)是主要手段,但必須足療程使用,通常在癥狀消失后仍需用藥1-2周,以防復發。家庭成員應同時治療,毛巾、襪子需分開洗滌并用開水燙洗。
病毒的“偷襲”:水痘與帶狀皰疹
信號識別:
水痘:主要見于兒童,全身分批出現紅色斑丘疹、水皰、結痂,常伴有發熱。
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沿身體單側神經分布區域出現成簇的水皰,伴有劇烈的神經痛,如針刺、燒灼或電擊感。
科學認知:兩者由同一種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痊愈后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內。當免疫力下降(如勞累、年老、患病),病毒被再次激活,便引發帶狀皰疹。
應對原則:
水痘:以對癥退熱、止癢和防止繼發細菌感染為主。
帶狀皰疹:治療的核心是“早”。在出疹72小時內開始抗病毒治療(如阿昔洛韋、伐昔洛韋),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縮短病程。同時,積極控制神經痛至關重要,醫生可能會使用普瑞巴林、加巴噴丁等藥物。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手段。
內部的“風暴”——炎癥與免疫性皮膚病
這類疾病并非由外界病原體直接引起,而是與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遺傳、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
皮膚的“過敏”警報:濕疹與特應性皮炎(AD)
信號識別:急性期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嚴重時滲出明顯;慢性期則皮膚增厚、苔蘚化,色素沉著,并伴有劇烈瘙癢。
科學認知:這是一種與遺傳過敏素質相關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皮膚屏障功能缺陷是核心環節,導致外界刺激物和過敏原更容易侵入,引發免疫炎癥。“癢-抓-損-更癢”的惡性循環是其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應對原則:
基礎護理是基石:堅持每日多次、足量使用保濕霜,修復和維持皮膚屏障功能。
規避誘因:尋找并避免接觸可能的過敏原(如塵螨、花粉、某些食物)和刺激物(如化纖衣物、過度燙洗)。
規范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急性期可使用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快速控制炎癥;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系統性藥物或生物制劑。光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免疫系統的“誤攻”:銀屑病
信號識別:境界清晰的紅色斑塊,上覆厚厚的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可出現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好發于頭皮、肘膝伸側和腰骶部。
科學認知:銀屑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表皮細胞增殖過快是其典型特征。它并非傳染病,且具有遺傳傾向。感染、精神壓力、外傷、飲酒等都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
應對原則:銀屑病目前難以“根治”,但可以很好地控制。治療是個體化的,從外用藥(如維生素D3衍生物、糖皮質激素)、光療(窄譜UVB)到系統藥物(甲氨蝶呤、阿維A等)和生物制劑,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情緒、避免誘因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
毛囊的“炎癥”:痤瘡
信號識別:粉刺(白頭、黑頭)、炎性丘疹、膿皰,嚴重時可有結節、囊腫,愈后可能留下瘢痕。
科學認知:主要與雄激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脂分泌過多、毛囊口角化異常堵塞、痤瘡丙酸桿菌繁殖及炎癥反應四大因素有關。它與“上火”或“面部不潔”不能簡單畫等號。
應對原則:
輕度:以外用藥為主,如維A酸類(促進毛囊口通暢)、過氧化苯甲酰(抗菌抗炎)。
中重度:需在醫生指導下聯合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環素)、抗雄激素藥物(如女性用避孕藥)或異維A酸。切勿自行擠痘,易加重炎癥、留下瘢痕。日常使用溫和潔面產品,避免使用厚重油膩的護膚品。
皮膚的“求救”信號——正確就醫與自我管理
當皮膚出現問題時,我們應如何應對?
出現以下情況,必須就醫:
皮疹范圍廣泛、加重迅速或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自行用藥數日后無效或反而加重;疼痛或瘙癢劇烈,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診斷不明,尤其是懷疑性傳播疾病或皮膚腫瘤時。
就醫前的準備:盡量保持皮疹原狀,不要提前涂抹藥膏或化妝品;回憶并告知醫生皮疹初發形態、變化過程、可能的誘因、既往病史和用藥史。
皮膚病的通用護理原則:
溫和清潔:使用接近體溫的清水或溫和的潔膚產品,避免過度搓洗。
科學保濕:洗澡后3~5分鐘內及時涂抹保濕霜,鎖住水分。
嚴格防曬:紫外線是多種皮膚病的誘發和加重因素,每日防曬是必修課。
理性心態:許多皮膚病是慢性過程,需要長期管理。相信醫生,遵循醫囑,不輕信“偏方”或“特效藥”。
皮膚健康是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常見皮膚病的知識,能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恐慌,采取正確的行動。當皮膚發出“信號”時,請給予它足夠的重視,并及時尋求專業皮膚科醫生的幫助,這才是最科學、最有效的應對之道。
(曹曉燕 王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