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防火中,科技手段如何實現賦能,共同筑牢“防火墻”?
記者在萬全區了解到,該區積極深化科技賦能,依托科技手段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整體成效。
走進萬全區林業和草原局防火視頻監控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一整面墻的大屏幕,隨著鏡頭拉近、推遠、切換,一個個視頻畫面實時呈現出每個點位的當前情況。無論是曠野全貌,還是村莊局部,都能清晰分辨。“這些監控探頭非常靈敏,有時太陽光較強照射到太陽能板上,它都能監測到溫度升高,從而進行提示。”該局防火中心副主任喬飛介紹。
這些“千里眼”是如何“練成”的?這還得從它強大的智能化說起。喬飛告訴記者,這些監控探頭不僅可以遠近切換,還可以實現螺旋式抓拍,可視范圍能達3至5公里,并通過熱成像技術自動感應溫度較高區域,一旦發現著火點便可第一時間“告知”防火中心,中心工作人員通過視頻可第一時間獲取火情位置,從而通知所在鄉鎮,第一時間派人到現場進行處置。整個過程不足5分鐘。
“得益于科技賦能,不僅能及時發現火情隱患,還可大大提升處置效率。尤其在每年9月至次年6月的防火關鍵期,這一優勢尤為重要。”喬飛說。
近年來,隨著“首都兩區”建設的持續推進,萬全區森林綠化率不斷提高,林地面積達68.09萬畝。為進一步提升防火預警能力和技防水平,自2021年以來,該區開始在北新屯鄉、洗馬林鎮、膳房堡鄉、萬全鎮等重點林區內的鐵塔上,陸續安裝防火視頻監控,實現防火重點范圍24小時監測預警。截至目前已建成32個防火天眼,覆蓋了全區所有重點區域。
同時,該區還配備了12臺專業巡防無人機,提升了面廣山高林密區域的巡防效率,在重點林區、卡口安裝了防火語音播報監控警示設備82套,實時對進出人員、車輛進行視頻監控及語音警示,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筑牢“防火墻”。(記者 郝大釗 通訊員 邢鵬飛 羅納 袁圓)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