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北野狐嶺出發向西而行,就進入了草原天路西線。與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東線、中線相比,在壩頭“陪伴”在天路旁的明長城,是西線上最獨特的景致。它與位于壩底的萬全右衛城,共同組成了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宣府鎮最為重要的軍事防御體系。
拱衛京師最前沿的衛城
從山海關到嘉峪關,明代長城東西綿延萬里,構成了北方抗擊游牧民族最堅固的防線。與居庸關所在的內長城不同的是,“九邊重鎮”宣府鎮所防衛的外長城,是抵御外敵、拱衛京師的最前沿。萬全右衛城是宣府鎮下設的軍事衛城,被譽為“京西第一衛”,是河北乃至華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軍堡衛所之一,有“明代衛所制活化石”之稱。
張家口西北翠屏山長城腳下,北依野狐嶺、南瀕洋河的萬全右衛,是扼守壩上壩下的咽喉。穿過萬全衛城南門的甕城,斑駁的青磚觸手可及,清晰可見的歷史,仿佛讓人走進了時光隧道,時空穿越的恍惚感油然而生。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萬全衛城開始修建。城堡建成后,只開南、北門,東、西是兩個無門翼城,城外有兩條自然形成的護城河,城堡中央有高于城墻的玉皇閣。因翼城似為轎子的兩個耳窗,兩條護城河像兩根轎桿,玉皇閣宛如轎頂,所以萬全衛城也被稱之為“轎子城”。
受地形限制,萬全衛城東北、東南角稍微南移,導致整座城池略顯菱形。城墻南北、東西長均約880米,城墻上曾有4座城樓、4座角樓。城的南門叫“迎恩門”,寓意為迎受君恩之門,是迎官、娶親、敬神的吉祥之門;北門叫“德勝門”,寓意為凱旋之門,是城隍出府、送殯、掃墓、處決犯人的兇險之門。在南、北門外分別設有甕城及關城,形成城套城、門套門的防御體系。
萬全衛城從南門至北門,是一條縱向的主軸線,從東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條橫向的主軸線,縱橫相交形成十字大街,并將全城劃分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塊區域,各區域又以街巷劃分為居民區、廟宇區、行政區等單元區,萬全鎮五街名稱由此而來。
探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萬全衛城內,長城衛所博物館很值得一去。在長城沿線,如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大境門等關鍵節點,都建有長城博物館。長城衛所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長城衛所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
衛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的軍事制度,它是以都司為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率領所屬衛所隸屬于中央五軍都督府,并聽命于兵部。縱觀萬全都司諸衛、所之布局,構成了一個以京師為軸心的扇形防御地帶,形成了一個縱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
依托萬全右衛城深厚的長城資源稟賦,長城衛所博物館以明代衛所文化為主題,全景展示明代長城沿線軍事防御體系,立體呈現明代長城衛所文化和萬全右衛城600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變遷。
長城衛所博物館建筑面積66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陳列序廳、主題展廳、臨展廳、小劇場、多功能廳和文創購物中心;三大主題展廳分別為第一展廳:設策萬全——國之藩籬;第二展廳:拱衛京畿——國之堅盾;第三展廳:重商倡文——國之干城。首輪征集展示明代衛所文化藏品128件套。
在長城衛所博物館眾多展品中,12件明代鐵炮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展廳內,12門鐵炮依次擺放在一門仿制大炮的周圍。圓筒狀的炮身外壁鑄等距離環箍,銹跡斑駁、坑洼不平;旁邊的云梯戰車,再現了攻城防守的戰爭場景,不禁讓人聯想火器在“弓馬騎射”時代的威力。
2022年8月,萬全右衛城文化公園建設工程施工中,12件明代鐵炮出土。萬全文物部門隨即報告省市文物局并委托相關部門制定應急修復方案。2022年9月,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專門下撥文物局長專項資金用于該出土鐵炮的修復。2023年3月中旬,出土鐵炮完成修復,6月通過專家驗收。作為當時萬全右衛駐軍的武器裝備,出土的明代鐵炮進一步驗證了萬全右衛城在明代長城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復原修建讓古城“活”起來
從長城衛所博物館西行約250米,是萬全衛城中心位置正在復原修建的玉皇閣,它是萬全衛城保護與開發項目一期工程重要的組成部分。玉皇閣建在一磚砌墩臺之上,閣前有鐘、鼓二樓,與洗馬林玉皇閣有很多相似之處。
當下,萬全右衛城中玉皇閣以南的區域,一座座復原建筑正拔地而起。可以想見,不久,這將是古城內一條熱鬧非凡的商街,燈火琉璃、古樸醇厚、韻味十足。
在明代,萬全右衛城經歷了數不清的戰事,卻從未被攻破過。至明末清初,邊關形勢得到緩和,萬全右衛城的軍事防御功能逐漸弱化,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清代,長城防御功能減弱,蒙漢商業貿易、文化交流日盛。蒙古商人趕著牛羊、馬匹從草原上來到萬全右衛城換取糧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萬全右衛城逐步成為周邊區域最為繁華的商業名城。
然而經歷數百年歲月,如今除了堅固的城墻屹立不倒,萬全右衛城的古建筑大都已消失于歷史長河中。
2022年起,萬全區利用傳統的建筑方式復原以前萬全右衛城主要生活區和街道原貌。萬全衛城保護與開發項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積200畝,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主要實施玉皇閣、南大街商業文化街區、民宿區、作坊展示區等項目的建設,預計2023年年底一期工程完工對外開放。
萬全右衛城南大街商業文化街區開街運營后,游客可在古城商街里的戲樓、茶館、醋坊、油坊等場所進行沉浸式體驗,近距離感受古人生活。
隨著萬全衛城保護與開發項目建設不斷加速,這座承載數百年歷史的長城衛城迎來了新生,不僅讓當地居民留住了“鄉愁”,一座“活”起來的長城衛城也將呈現在外地游客眼前。(記者 亢春寧 韓潔 北京日報記者 李如意 通訊員 於勝章 張俊芳 攝影 武殿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