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的回升穩定,張家口萬全區北新屯迎來新一年的播種時節。近年來,北新屯鄉因地制宜,依托獨特的自然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戶在發展設施農業,也讓他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越來越多的種植企業和蔬菜銷售商將目光投入到了北新屯,也為北新屯的招商引資打開了新的門路。
在永安堡村,蔬菜種植戶安鳳林的春秋棚外觀清新明亮,掀開大棚保溫卷簾,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工人們忙碌且小心地插著秧苗,將一株株已經育好、帶著濕漉漉水珠的彩椒苗從培育筐中遷出,輕輕放進挖好的小坑中,讓它們歸入大地的懷抱,入住進了為它們準備的溫暖舒適的大棚中。他們精心呵護著這群嬌貴的“小家伙”們,種下的是期盼,更是對致富的期盼。“我在大棚里打工種彩椒都干了13年了,今年的苗子長得壯,一看就知道。”78歲的老人李桂桃身體好,閑不住,手里的功夫一點也不比年輕人慢。據老人說,她一天至少能掙100元,一年最少干5個月。她開心地算著自己的經濟賬。
在北新屯鄉永安堡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植大棚蔬菜或從事跟大棚蔬菜有關的職業,像安鳳林這樣的種植戶就有50多戶。據永安堡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志津介紹,現在的永安堡村,已經成為了全區最大的彩椒種植基地,并且形成了“建棚、種椒、售椒”的常態化生產模式。“每畝椒一年產生的效益萬元左右,帶動全村80多戶勞動力參與受益。”李志津說。
在溫北溝村馬連灘寶麗種植專業合作社租種的大棚里,微型履帶旋耕機正轟隆隆地作業著,工人們俯著身子鋪著地膜。去年,他們在明地試種10畝麻椒、10畝尖椒,收益可觀。今年,采用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嘗試大棚種植,以期探索更豐產豐收的路徑。“只有不斷嘗試、不斷改進,才能蹚出一條致富路,老百姓們才愿意跟著干。”合作社負責人范麗說,他們計劃明年繼續擴大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在西永豐堡村大棚中,十幾個工人正在往穴盤中承裝蛭石,這是一種天然、無機,無毒的礦物質,對土壤的營養有極大的作用,即將種植的微型薯就會在蛭石中生根發芽長大。這是由張家口舜勢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的67個大棚,占地58畝。西永豐堡村通過“土地流轉+項目投資+企業合作”的發展模式不僅為村里增加了集體收入,還為村民們實現家門口就業創造了條件。“下一步,計劃為附近村民開個培訓班,教授大家如何插苗,讓大家再增加一項賺錢本領,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漁。”該企業負責人賈圣來說。(河山新聞記者 左文婷 通訊員 邢鵬飛 羅納 陳旭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