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盛夏的驕陽下,尚義縣南壕塹鎮滿克圖村冬暖式大棚內悶熱卻充滿生機,一串串西紅柿在藤蔓間沉甸甸地垂著,像無數顆瑪瑙珠子閃耀著光澤。村民們額頭上滲著汗珠,卻絲毫不停歇,麻利地采摘、裝箱,辛勞卻帶著豐收的喜悅。與此同時,村東頭,集中養殖園區里,牛羊在寬敞的圈舍里甩著尾巴,飼養員推著滿載草料的車子穿梭其間。
這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是滿克圖村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蓬勃發展的展示。滿克圖村,靠著“種”和“養”產業,讓土地迸發活力、牛羊在圈舍中孕育財富,全村人擰成一股繩,在致富路上步履鏗鏘。
尚義縣南壕塹鎮滿克圖村是一個蒙漢群眾聚居的村落,這里有著秀美的山水風光,然而在過去,村民們卻始終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命運。莊稼的收成取決于天氣,牛羊的養殖規模小、收益低,日子過得緊巴巴。
近幾年,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協同努力,嘗試改變這一情況。他們走家串戶與村民交流,共同探討村子的發展之路。“咱村有肥沃的土地,有豐富的草料,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肯定靠譜!” 經過反復琢磨和論證,這個想法在大家心中扎下了根。思路既定,全村人立刻行動起來。黨員們率先垂范,主動流轉自家土地,奔波于各個部門爭取項目資金;村民們也積極響應,主動出工出力,為產業發展添磚加瓦;就連村里的老人,也時常到大棚里幫忙除草、澆水。
去年,村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起了72畝冬暖式大棚基地,5個整齊排列的大棚宛如5座“聚寶盆”,里面種植的西紅柿、尖椒等蔬菜一茬接一茬地豐收。村民王換林對此深有感觸,他以前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穩定,還無法照顧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如今,他在大棚里當上了技術員,每月能掙300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守著孩子,這日子比在外頭漂強太多了!”王換林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除了常見的蔬菜,谷維草、萬壽菊也成了村里的 “新寵”。這些過去不起眼的草花,如今不僅能賣錢,還能當作飼料,一畝地能為村民多掙好幾百元,成了增收的好幫手。
同時,滿克圖村還著重壯大了村養殖業,一改過去零散養羊養牛“小打小鬧”的局面。圈舍擁擠不堪,養殖技術相對落后,省水利廳駐村工作隊就四處奔波,多方協調,從省水利廳爭取到390萬元資金,建起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養殖園區。現在園區內共有18個羊舍、3個牛舍,設施完善,能容納3000多只羊、200多頭牛。養殖戶李建國是第一批搬入園子的村民,他以前在村里養100只羊,但地方有限施展不開,如今有了新圈舍,他將數量提升到200多只羊,“我打算再添50只,有園區在,我心里就有了底”李建國信心滿滿地說。更令人欣喜的是,園區還嘗試養殖鴕鳥、野豬等“稀罕物”,這些特色養殖的產品剛出欄就被收購商爭相訂購,成了村里增收的“奇兵”。
作為一個蒙漢聚居的村落,民族團結是滿克圖村發展的強大動力。“不管是蒙古族還是漢族,住在一起就是好兄弟!”村民們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村黨支部書記張福義介紹,在促進村子產業發展上,村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互助互幫,蒙古族村民跟著漢族老鄉學習嫁接技術,漢族養殖戶虛心向蒙古族老把式請教牛羊疫病防治知識。在此過程中,大家不僅養殖和種植技術越來越精湛,彼此的心也貼得越來越近。如今,村里養羊百只以上的農戶有15戶,大棚帶動50多人就業,村集體一年能增收25萬元。2024年村集體產業收入83.04萬元,較上年增長36%。村民年人均純收入20422元,增長15.5%。脫貧戶年人均純收入18922.92元,增長14.82%。曾經的“空殼村”,如今賬上有了資金,修路、安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底氣,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
“現在只是開頭,咱還得把產業鏈做長!”張福義滿懷憧憬地說。下一步,村里計劃給蔬菜進行精美包裝、打造特色品牌,把牛羊肉加工成真空禮盒,讓滿克圖村的“土產”能夠走向更遠的地方,賣出更好的價錢。記者 李穎 通訊員 常輝 王登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