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康保縣二號卜鄉,一場由基地種植示范和電商賦能驅動的產業變革,正讓鄉親們的日子像熟透的甜瓜一樣,越來越甜。

二號卜鄉八大股村地處康保縣西南部,距縣城50余公里,曾因西瓜、甜瓜種植品種老化、技術落后,陷入“種得出、賣不好、賺不多”的困境。轉機出現在2025年,省委省直機關工委駐村工作隊帶著“解民憂、促增收”的使命,攜手二號卜鄉政府、村“兩委”主動破局,多次赴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對接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建起了總占地30余畝的西瓜、甜瓜示范基地,為村民點亮了“靠地生金”的新希望。
8月中旬走進基地,15座甜瓜春秋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藤蔓翠綠、碩果飄香;露地種植區里,一顆顆西瓜圓滾飽滿,充滿生機與希望。“我們堅持‘綠色優先、訂單導向’,種植全程推行零農藥、零化肥標準,每一顆西瓜和甜瓜都帶著‘生態健康’的標簽。”基地技術員介紹,在省農科院專家“量身定制”的技術指導下,“雪梨”甜瓜和“新金城5號”西瓜等優質品種成功落地。“雪梨”甜瓜皮薄肉厚,咬一口滿是清甜果香;“新金城5號”西瓜果大瓤紅,汁水豐盈且耐儲運,適配市場需求。
“以前種瓜靠經驗,現在種瓜靠技術!”村民們的感慨,道出了基地的“科技密碼”。為讓技術真正“扎根”田間,基地專門邀請省農科院技術人員入村,把課堂搬到大棚里、地頭間,手把手教村民如何辨別病蟲害、調整棚內溫濕度,從育苗技巧到水肥管理,每一個知識點都讓大家記得住、學得會。截至目前,基地已培養出20余名“鄉土技術能手”,帶動全村102人次就業,實現村集體增收達10萬元。如今“八大股西瓜甜瓜”不僅成了周邊市場的“香餑餑”,更成了村民心中“致富增收的金招牌”。
產業根基要穩,銷售渠道更要通。過去,二號卜鄉農產品常因“藏在深閨人未識”錯失市場機遇,如今,隨著電商產業配套園區建設項目的逐步實施,這一難題將迎刃而解。
園區重點圍繞電商產業鏈需求,搭建功能完善的電商直播基地、新媒體孵化運營基地和小微電商服務平臺。園區還統籌解決農產品“包裝最后一公里”問題,統一印制農產品宣傳紙張、定制特色包裝材料、設計制作產品標簽和貼紙等,助力“土特產”變身“網銷爆品”。
該園區不僅具備穩定的收益能力,綜合收益率可達 7%以上,更為當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預計可提供30余個就業崗位,涵蓋主播、運營、打包、物流等多個職位。據測算,將直接帶動鄰近的王國隆村的134戶脫貧戶及監測戶增收,戶均增收約1200元。此外,通過電商產業輻射,將有效帶動周邊村莊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發展,形成“電商引領、產業聯動、群眾受益”的良性發展格局。
從田間地頭的“綠色革命”到電商項目的“數字突圍”,二號卜鄉正用兩大引擎串聯起鄉村振興的“產業鏈”和“增收鏈”。未來,二號卜鄉將繼續深耕特色產業,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全國,助推鄉村產業振興。(朱晨暉 劉佳褀 劉雅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