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保縣優質蔬菜進京保障基地大棚種植的圣女果

康保縣優質蔬菜進京保障基地大棚

沽源縣藜麥深加工項目基礎配套設施正在施工中
秋天的壩上,寒意微露,但在康保縣優質蔬菜進京保障基地,16座現代化大棚內卻暖意融融,第二茬圣女果正茁壯生長。這里產出的高品質果蔬,通過“當日采摘當日達”的供應鏈,快速抵達北京市民餐桌。配備的智能采暖、自動除雪裝置,即使在嚴寒季節也能生產,眼前這火熱的一幕,正是京張對口幫扶合作結出豐碩成果的生動縮影。
昔日“輸血”幫扶,今日“造血”共贏。京張兩地的攜手,已超越簡單的資金與項目支持,演變為一場農業產業現代化變革。強有力的數據是最好的證明:1.55億元幫扶資金、11個農業產業建設項目、23個優質蔬菜進京保障基地、20家“凈菜”生產示范基地、13家凈菜加工企業、50家中央廚房關聯企業,年均向北京輸送蔬菜約280萬噸……這一連串的數字,勾勒出一條從我市田間直達北京廚房的、高效安全的現代化農產品供給鏈。不僅夯實了首都“菜籃子”的壓艙石,更為我市農業產業現代化注入強勁的“北京動能”。
行走在張垣大地,一批批現代化農業項目落地生根,展現出勃勃生機。在沽源縣經濟開發區北區,藜麥深加工項目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正在緊張施工中。北京幫扶資金力促當地藜麥產業突破深加工瓶頸,邁向育種研發與國際合作的更大舞臺,小作物做出大文章。在康保,16座雙拱雙膜結構“智能大棚”打破了季節束縛,數字管理系統讓農業生產變得“知冷知熱”、精準高效,通過“訂單農業”模式,這些優質農產品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讓首都“菜籃子”保障更加有力。在張北,京張農副產品物資儲備園、環京蔬菜農業園區等項目獲得北京支持;在尚義,草畜一體化牛場飼料儲備中心、乳品加工車間建設項目得到北京幫助,當農副產品加工車間、馬鈴薯倉儲庫、氣調式冷庫、飼料中心等設施拔地而起,當地農副產品的附加值被層層挖掘。京張農業協作,已然從保障首都“菜籃子”單一維度,升級為驅動區域農業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發展的核心引擎。
京張對口幫扶的成功實踐,正是抓住了“產業協同”這個牛鼻子,通過北京的資本、技術、市場優勢與我市的資源、空間優勢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條由“輸血”到“造血”、從“保供”到“共贏”的區域協同發展路徑,使得區域農業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發展。這條協作之路,不僅豐富了北京的“菜籃子”,鼓起了我市農民的錢袋子,更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提供了產業協同范本,意義深遠。( 魏民 劉雅軒 張曉磊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