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檀邑溪谷游玩 武殿森 攝
“五一”小長假,張家口市各大景區提前進入“寵客”模式,傳統文旅資源向沉浸式、互動化、年輕化升級,全力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從“文化+”到戶外運動,從實景演藝到全域資源聯動,我市文旅業態正在迎來全新發展高峰。
沉浸式體驗成主流
實景演藝“穿越古今”
“五一”假期,張家口市圍繞“沉浸新體驗 假期新玩法”各大景區推出了演藝演出活動,更加注重游客的體驗感,沉浸式體驗全新升級。
在萬全右衛城,夜晚身著華服的錦衣衛隊穿街而過,明制古裝沉浸式巡游引游客紛紛打卡拍照。來自山西的游客張先生一家買了3張《烽火1948》等實景劇演出門票,實戰化的演出方式,再現了那段鐵馬冰河般的崢嶸歲月,讓張先生直呼過癮,“實景劇講的是解放張家口的故事,第一次知道張家口還有這樣的歷史背景,很好看,也很有收獲。”張先生說。
5月1日一早,在橋西區檀邑溪谷景區,工作人員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布置《商道傳奇》實景演出場地。“五一”期間,該景區推出“走進檀邑溪谷,玩轉張庫24小時”主題活動,包括晨間徒步、山地滑車、萌寵互動、夜間篝火晚會等。景區負責人介紹:“我們結合張庫大道的歷史文化,用現代聲光電技術重現商幫輝煌,游客還能參與‘買賣城自由集市’,用銀票體驗古代商貿場景。”
“花式寵客”,我市橋西區大境門景區、清河影視基地,蔚縣暖泉古鎮,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等眾多景區,均推出了大型沉浸式演繹項目,《五四焰火》《大道回響》《真假美猴王》《白娘子傳奇》等諸多精彩劇目輪番上演。宣化區桑干河大峽谷旅游區、橋西區張家口堡景區等多個景區推出“沉浸游園”新體驗,通過領取景區活動任務卡、“冒險手冊”等方式,進一步強化與NPC互動體驗,為游客帶來全新游覽體驗。同時,各大景區還推出了光影古堡夜游、曲藝舞臺、風鈴祈福、漢服妝造、美食小吃、文創非遺、酒吧民宿多種特色業態,通過這些新場景、新業態的持續打造,吸引更多游客來張旅游,實現文化傳承與消費升級雙向突破。
“文化+”業態融合
惠民演出全覆蓋
游客在檀邑溪谷游玩 武殿森 攝
“文化+旅游”“文化+購物”“文化+非遺”……今年“五一”假期,我市以“文化+”業態融合,以惠民演出全覆蓋的方式,讓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打造全域旅游新亮點。
4月30日,在第四屆“河山樂購節”暨張家口廣場舞風采展演活動現場,一家家參展企業推出了價格實惠的產品,吸引大批群眾駐足購買。商家通過實實在在的消費惠民措施,營造出濃厚消費氛圍,激發了群眾消費熱情。同時啟動的“雙爭”有我 舞出風采—張家口廣場舞風采大賽現場,身著不同服裝的隊伍,伴隨著歡快的旋律,輪番登場,從活力四射的現代舞到獨具特色的民族舞,各支隊伍用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舞技詮釋著廣場舞的獨特魅力,展現著新時代新風貌。
而在張北縣花園廣場,5月1日當天同樣熱鬧非凡,一場晉劇專場演出,引來一波又一波當地群眾及游客前來觀看。舞臺上,舉手投足間,一招一式盡顯深厚功底,將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演繹得淋漓盡致。臺下觀戲群眾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或喜或悲,盡情享受這場戲曲藝術的饕餮大餐。當地居民劉女士表示:“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免費的戲曲,開心!”不止張北,在察北、赤城、塞北、康保、陽原等縣區,文化惠民演出同樣在火熱開啟。不同形式的演出,激發著群眾過節熱情,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高質量的文藝節目。
戶外運動“山間尋春”
新玩法再加碼
游客在檀邑溪谷游玩 武殿森 攝
作為冬奧城市,“五一”假期,我市充分利用冬奧場館資源,推出多項體育休閑活動。崇禮區“雪如意”國家跳臺滑雪中心舉辦“啟春節”,游客可參與音樂演出、創意市集、親子運動等。太舞滑雪小鎮則推出山地騎行、篝火晚會、馬頭琴表演等活動,讓游客在春日山野中感受運動的激情。翠云山森林風景區舉辦“徒步拾趣”活動,鼓勵游客親近自然,享受健康假期。
在太舞滑雪小鎮,山間小道變身戶外運動樂園,山地自行車愛好者們沿著山間的小道穿梭,在崎嶇的地形中飛馳。在崇禮奧林匹克公園,“雪如意”腳下披上“粉裝”,500平方米粉色沙灘世界,來自八方的游客在椰子樹、粉色帳篷、粉色秋千、粉色地標熱氣球的環繞下,拍攝美照,感受春日暖陽。“雪如意”啟春節上,“新玩法”爬坡賽是一場耐力與體力的極限挑戰,選手們沿著“雪如意”的坡道奮力向上,直達如意之巔。此外,崇禮奧林匹克公園內同步啟動了攀巖、陸沖、旱地冰壺、飛盤等多項潮流運動,吸引了一批青年戶外運動愛好者聚集。
其他縣區,尚義縣大青山假期第一天吸引了一波徒步愛好者前來沿著山間小徑徒步前行,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沿途的野花野草,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宣化桑干河峽谷,騎行愛好者沿著河峽谷邊的道路騎行,微風拂面,河水潺潺,峽谷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戶外運動與自然探索相結合,越來越受到年輕人追捧,今年“五一”假期,我市各大縣區推出的不同類型活動,在融合傳統踏青樂趣的同時,還衍生出演出、創意市集等新玩法,成為社交、健康、生態體驗的多維載體。(河山新聞記者 馬國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