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雜交谷子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家趙治海,在第三屆全谷物創新與發展大會上圍繞國家全谷物計劃推進、谷子產業發展等議題發言時指出,精加工小米會流失大量營養,經特殊技術生產的小米胚芽米能最大限度保留營養,其B族維生素、礦物元素等微量營養成分比精制谷物高出40%~90%。
當前,全谷物食品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24年底,七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2024-2035)》,明確2035年全谷物消費比重需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推動全谷物產業發展、助力慢性病防控,為產業發展提供清晰政策指引。
作為全谷物中的“營養佼佼者”,谷子胚芽米優勢顯著。趙治海介紹,小米有8000年種植史,與人體營養需求高度契合,常吃有助于生成有益腸道菌群。近30年我國肥胖人群激增,與膳食轉向精米精面、小米食用減少密切相關,而小米胚芽米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盡顯全谷物優勢。
在品種培育與推廣方面,成效已逐步顯現。趙治海團隊選育的“張雜谷13號”獲評國家一級優質米,2023-2025年連續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近3年全國推廣面積超800萬畝。依托該品種研發的胚芽米發芽率超85%,通過輕碾低溫工藝保留營養,搭配大米制成的“二米飯”口感軟糯。目前,雜交谷子已推廣至14個省(區),通過技術培訓有效提升了種植效益。
談及未來發展,趙治海提出打通推廣“最后一公里”,規劃十年“三步走”路徑。他建議從娃娃抓起,推動校園每周提供2至3次小米留胚米食品,并開展發芽試驗科普;同時發揮品種與營養優勢,助力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計劃,以谷子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糧食安全與健康中國雙重保障。(郭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