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5日電(記者馮媛媛)從小蒸籠到大鍋灶,從炒菜機器人到智能化廚房,有這樣一個小鎮,它自己沒有鋼鐵礦產資源,卻用鋼鐵與智慧鍛造出鍋碗瓢盆、烹飪神器,將商用廚具的火種播撒到全球廚房,這就是位于山東博興縣的興福鎮。
??興福鎮地處魯北黃河灘區,區位、交通、資源均不占明顯優勢,卻聚集了2800余家商用廚具生產加工及配套企業,形成了從原材料供應、模具加工、零部件生產,到成品組裝、產品銷售等完整的商用廚具產業鏈條,年產商用廚具設備2000萬臺(套),年產值300多億元,占國內市場份額40%以上,產品銷往歐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人富、數人跟;一群富、帶全村
??興福鎮的廚具制造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山東人愛吃面食,家家戶戶離不開蒸籠。興福鎮人憑借精湛手藝,打造家用蒸籠等簡單炊具,走街串巷售賣,靠著口碑積累,逐漸在十里八鄉有了名氣。
??到了20世紀80年代,廠礦企業、飯店賓館蓬勃發展,許多單位也有了自己的食堂。興福人敏銳地捕捉到商機,率先辦起小作坊,生產飯店、食堂常用的大鍋灶、不銹鋼餐具等。一個欣欣向榮的商用廚具產業,開始在興福鎮破土萌芽。
??隨著國內餐飲行業和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商用廚具的需求急劇增加。興福鎮的廚具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最初的十幾家迅速發展到上百家,廚具產業初具規模。

??圖為位于山東濱州博興縣興福鎮的廚具展廳。新華社發
??“當時,大街小巷都是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家家戶戶忙著生產廚具。大家相互學習、提高,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種類也不斷豐富,并逐漸銷往全國各地。”山東省廚具協會會長王炳森說,“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這里就出了100多個‘百萬元戶’,而且是一人富、數人跟,一群富、帶全村。”
??從手工敲打走向“高端智造”
??進入21世紀后,興福鎮廚具產業技術落后、同質化嚴重、品牌不強等弊端日益凸顯,企業利潤逐年減少,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興福鎮一方面大力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研發中心,走本土化、本地化道路。
??在當地政府和行業協會推動下,興福鎮廚具企業借助本地產業集群優勢,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引進設備人才、優化產品結構等,構建起廣泛的銷售與服務網絡,漸漸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上圖為通道式洗碗機;下圖為自動面條機。新華社發
??有的企業研發出節能高效的燃氣灶具,熱效率比傳統灶具提高了30%以上;有的企業推出智能蒸飯柜,可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實現精準蒸煮;有的企業研發出的智能炒菜機器人、智能廚房管理系統一經推出,便受到國內外市場歡迎……
??科技創新讓興福鎮的商用廚具產品逐漸擺脫了低端形象,開始向中高端市場邁進。
??從線上銷售到海外云倉
??為拓展市場,興福人在銷售模式上不斷下功夫,紛紛開啟線上銷售模式,通過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等平臺,將廚具產品推向全球。目前,全鎮電商企業超過200家,線上交易額突破1億元。

??在山東速集廚房配件有限公司直播間,工作人員通過直播平臺推銷公司產品。新華社發
??興福鎮還積極布局海外倉,通過集中存儲廚具產品,提升物流效率。依托海外倉,企業可直接觸達當地經銷商與終端客戶,實現“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即時交易模式。目前,以興福鎮為中心,博興縣已運營的商用廚具海外倉有8個、在建2個,實現了從“線下叫賣”到“云端賣全球”的華麗轉身。
??從最初的手工蒸籠,到全自動智能的烹飪設備;從叮當作響的家庭作坊,到智慧涌動的現代工廠,興福鎮用數十年時間,在鍋碗瓢盆的煙火氣中,淬煉和蝶變出一個暢銷全國全球的商用廚具產業,既鼓了當地百姓的錢包,又豐富了全球廚房的餐盤。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